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企业家

(2014-08-06 11:28:03)
分类: 知本评论

     

什么是企业家



     我第一次听到“企业家”这个说法,是在一个外国人的报告里,当时他说中国有厂长没有企业家。厂长不是企业家,厂长是职业经理人。那个外国人说,很简单,你们有没有遇到厂子干不下去的时候,厂长去跳楼的?有跳楼的那就叫企业家,没有跳楼的那就不叫企业家。当时我在底下听,心想谁想跳楼,凭什么跳楼,我做得好的时候你也没给过我一个小楼,我何必要去跳楼?
      “企业家”怎么定义?没法定义。我们当时说,“以企业为家就叫企业家”,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团队跟职工打成一片,一周可能要干100个小时,就是要以身作则。到了国际化阶段,我们提出“四海为家就是企业家”。
      国外的管理学,也是某个时间段的产物,它是有时代性的,不能拿来生搬硬套。当时我看的管理学方面的书很少,一本是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还有一本是《追求卓越》。但是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这本书改变我最大的观念就是:管理好的企业,是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的。当时我们正好倒过来,对于中国当时的企业来讲,一定是经常要有激动人心的事。那时候社会上没有把企业当成一个系统,我们很早就应用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怎样做到总体大于部分之和,始终很难解决,系统论强调的是各部门怎么样协调,内部应该如何实现再平衡。但是到今天,互联网又要将它彻底推倒了。
  我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既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又坚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曾经有一段时间,大约2007年左右,我们把IBM引进来,然后觉得有问题。比如说像它搞的那种工资制度,很清晰,很好执行,定的级别很多,员工到了这个级别就拿这个钱,他有什么动力?我觉得这样可能不行,后来果然就不行了。
  海尔20周年时,有人说海尔战略无大错,我觉得应该切开来看,不算互联网时代,在传统时代,海尔整个发展应该说还可以。第一是盯死了标杆企业——松下或GE,我就跟着你走。第二是在内部建立了自以为非的文化,不要觉得自己过得不错,和标杆比,我们还差十万八千里。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努力朝着同一个方向走。第三就是抓住了一些机遇,有些企业可能持续抓机遇的能力差了一些,一招鲜吃遍天,一个产品卖好了之后,思路停止在原来的地方就不动了。
  其实从2000年起,我就感到互联网会是非常大的新机遇。虽然当时也提出了不触网就死,但是到底怎么触网,并没有人想。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是战略上有大的错误,而是战略上变化不够快。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原来是两条平行线,互不相交,但它们应该有相连的地方,我们直到今天还在探索中。
  网络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你的用户价值。用户价值和我之间要联系起来,过去你只能说有100万人来买你的产品,不等于说你有100万个用户。100万用户和你一定要有交互,一定要追溯到在设计阶段就要交互,设计阶段的交互是要让过去的研发人员变成设计人员,要把整个系统驱动起来。
  海尔这30年,也可以切成10个3年,每个3年我们都面临一些挑战和选择,我都会直面它,我都找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这已成为海尔的文化,就是要自以为非,视变化为常态,变化不值得惧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