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快乐
(2014-07-10 17:30:57)
最近有个HR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从上海猎一个COO,候选人已经锁定,老板还亲自跑了两趟上海,几乎谈妥妥的,可结果候选人被公司股权处
理一事给难住了,据说老东家对候选人离职很恼火,对处理股权一事置之不理,一拖再拖,双方闹得很不愉快,候选人至今无法入职。
分手不快乐,在员工和老板之间司空见惯。为啥不快乐?归根结底还是双方都不够“职业化”。当初牵手时就没有针对日后分手制定严谨有效的游戏规则,留下很多纠缠不清的后遗症,出现争议后又各不相让,也不能采取正当的法律途径解决。老板会觉得离职员工是“叛徒”,不懂感恩,必有反骨,对离职员工时时提防,处处为难,暴露出资本家唯我独尊的姿态,一手舞着支票,一手拎着大棒,以为谁都要向自己低头下跪。可这年头的员工吃软不吃硬,不买账的人越来越多,惹毛了员工,自然对老东家明生怨气,暗藏怒火。双方一旦结下梁子,节操就碎了一地,离职员工曝光公司内幕、泄露公司机密、挖走公司客户、带走公司骨干等“龌龊”事情就频频发生。
当初牛根生离开伊利时,连公司配发的手机都上交,但他创立蒙牛后却提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这种智慧和心胸,令人钦佩。今天的伊利和蒙牛,不仅相安无事,也相得益彰。陆强华曾经彪悍的拉起150人与创维决裂,并与老东家对簿公堂,闹得全国沸沸扬扬。可今天创维还是创维,陆强华却没了(2007年在上海病逝)。尽管如此,在陆强华的追悼会上,老东家创维还特地派人前去追悼,并送了一个价格昂贵的花圈,此情此景,岂不令人唏嘘!
国内也有“分手大师”,譬如柳传志、任正非。柳传志曾经把“问题员工”孙宏斌送进监狱,待他出狱后,柳传志在钓鱼台国宾馆亲自给孙宏斌接风洗尘,并借给他创业启动资金,孙宏斌后来创立顺驰,在地产界成就了另一番事业,柳孙故事传为佳话。任正非当初对“叛将”李一男创立的港湾网络怒不可遏,拿出比港湾年营收还多1.5倍的预算来打击港湾,华为内部戏称“打港办”,可之后的剧情很狗血,华为又闪电收购了港湾,李一男也重返华为。和气生财是中国这片土地上亘古不变的商业文化。
分手快乐还有国外版本,2005年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跳槽谷歌任中国区总裁,因为他和微软签有竞业禁止协议,微软的表现很职业,一纸诉状把李开复和谷歌告上法庭,谷歌毫不示弱反诉微软,此案当时全球瞩目。正当人们翘首期盼“鱼死网破”时,双方最终却选择了和解,微软和谷歌达成秘密协议,李开复跳槽成功,可谓三赢!像微软、谷歌、苹果……这样的大佬企业,每年都不知道要走掉多少ED、SVP、VP或CXO们,这些高管有去竞争对手的,也有自己创业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今天微软还是微软、谷歌还是谷歌,苹果还是苹果,真正自信的老板不会给曾经的员工贴上“叛将”标签,说实话,倘若“叛将”真能搞倒老东家,那只能证明他离职是正确的——老东家本来就不堪一击。对于离职人才而言,分手看人品,人品咣咣的,老东家一定会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麦肯锡把分手快乐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分手就是合作。麦肯锡公司将员工离职视为“毕业离校”,把离职员工统一编册,称之为“麦肯锡校友录”,并定期更新公布,其中有很多人成为CEO、高管、教授和政治家,很多“校友”选择了麦肯锡作为其所在公司的咨询顾问。另一著名的咨询公司贝恩国际在人力资源部门设立了“旧雇员关系主管”,专门负责跟踪离职员工的职业生涯变化情况,不断对其离职员工数据库进行更新,定期向离职员工发送公司内部通讯,定期邀请他们回公司参加一些聚会活动。该公司执行董事汤姆·蒂尔尼曾说过:“人员流失并非坏事,你应该在他们离职之后,继续保持与他们的联系,把他们变成拥护者、客户或商业伙伴。”
牵手很甜蜜,分手很伤心,何必呢?无论是企业,老板,HR,还是员工,都需要反省:为什么要走?人走就一定要茶凉?HR可以为离职员工做些什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