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就像“打群架”

(2013-04-09 09:04:10)
标签:

财经

分类: 知本评论

  

  2006年年初,我第一次见到了今天在UC创业的两个搭档何小鹏和梁捷,当时我还在联想投资,而他们正在找投资。接到他们递过来的名片,我愣了一下:两个人名片上的头衔怎么都是副总经理?


  我问总经理是谁?他们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实际上,小鹏和梁捷就是公司的负责人,都印“副总经理”有两个考虑:第一是见客户的时候,如果有些问题不好当场拍板,可以说“我们回去跟老大商量商量”。更关键的是,他们觉得两个人都是技术出身,未来需要找到一个在战略规划、经营管理上更成熟的人来当总经理。
这是我投资生涯看过的五百家创业公司中,创业者第一个能这样想问题的,背后体现了一种大智慧。


  中国的技术类创业公司总会遇到成长天花板,员工一百多人,收入两三千万,就再也长不大了。为什么?因为创业者是技术和产品出身,在公司管理和战略规划上并不擅长,但中国的创业环境又要求创业者“十项全能”。投资人如果意识到这个问题,通常会找一个副总裁来补充团队能力。但由于很多事情还是企业“一号位”决策,瓶颈问题还是无法完全突破。


  要突破成长瓶颈,还得创业者有“打群架”的意识。中国当下的环境,对创业公司的要求是“十项全能”,技术、产品、管理、市场……任何一块“短板”都会限制木桶的盛水量。创业者不能单打独斗,而补短板最好的方法就是找搭档。


  联想柳传志曾提出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创业要有大成,建好班子是基础。对创业者来说,组班子的前提是志同道合,选搭档的核心标准就是能力互补,你做不到的事,你的搭档能做;搭档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大家就互相“越看越美”,团队也就越来越和谐,让班子成为一个完美的“木桶”。


  今天如果有创业者来找我谈投资,我的第一个问题就会问“你们团队有几个搭档?”。在我看来,三个人是比较好的创业团队架构。一个人很容易“一言堂”,两个人时间长了也会累积矛盾,三角形则最稳固,两个人有分歧时,还可以听听第三个人的意见。


  建班子时还有重要的一点:决策机制。小公司、家族企业通常都是“一言堂”:没人可以说不。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则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每个人都能说不,没人能说就这么做。典型的“假民主”,人人都可以说不,但到了决策时,却停留在讨论阶段,没人愿意承担责任。


  有鉴于此,UC将自己的决策机制定为:每个人都可以说不,但是必须要有一个人负责做决策。比如在公司战略、市场管理上,所有人都可以提意见,但最终做决策的一定是我,而产品创新上的“一号位”是何小鹏,我们可以提意见,但最终拍板的是他。原因很简单,在各自的领域,我们都用了最多的时间去思考,即使犯错误, 这个学费也要交给“一号位”。


  志同道合、能力互补、决策机制,建班子时做到这三点,创业团队就具备了“打群架”的能力,也才有可能突破瓶颈,走得长远。

 

 

 

作者:俞永福
 UC优视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