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金:绝地突围!
作者/杨甜甜
王均金,男,1969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工商管理硕士,长江商学院首届“中国企业CEO课程”班毕业。现任均瑶集团董事长、上海吉祥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是比较保守的,我觉得做企业,第一就是要持续、稳健。”这是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对自己的评价。这也符合人们心目中对王均金的印象。
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走南闯北,到90年代的“胆大包天”承包航线;从幕后到台前,从叱咤商场到退隐“军中”。王均金一直注重过程远胜结果,“经历让我们更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做!”
“集团要做百年老店”是兄长王均瑶生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个目标,也逐渐在王均金的坚持和拼搏中延续下来。
草根温商,胆大“包天”
回忆起当初背井离乡,踏上创业之路的场景,王均金说,离家出去闯荡这个决定,在那个时代的温州是非常自然的。“在当地,只要有一点本事的,都想当老板,都要出去闯一闯,哪怕闯了之后干不成,再回来好好干”。
王均金回忆起,90年代初期,很多温州年轻人都自己拎包离开家,出去跑业务,跑供销,“所以后来温州才会有这么多的、各个行业的领域老板。”在这些跃跃欲试的创业者大军中,也包括王均瑶和王均金哥俩。在亚运会期间,他们开始贩卖起与奥运会相关的旗帜与徽章,逐渐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了第一桶金后,王均金又跟着大哥去湖南闯荡。虽然没有积累下太大的财富,却积累了创业的重要经历。“经历很重要,因为有了阅历,才会有很多判断。”王均金将这一时期称为“初步积累阶段”。
在外面奔波的时候,王均金兄弟三个通常是挤在人群中,一路站回去,甚至要睡在火车座位底下。路途劳累的打工经历,不仅磨砺了他们的精神,还意外地给他们带来了创业的点子。
当时,很多温州的同乡打工者们在湖南做生意,辛辛苦苦几年下来,积攒下的现金和物资如何拿回家?有个老乡提议:“不如包一架飞机回去,把老乡们一起带回去。”这或许是一句玩笑话,但也是实实在在的需求。总之,老乡这么无心的一句话被王均瑶哥俩听了之后,就记在心里,并且尝试去推动。“我们就这样开始,去接触、去谈,谈包一架飞机。”
可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谈何容易?当时要面对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当时并没有开通到温州的航线,就连到省会城市杭州的都没有。其二,要开通航路,需要到各个相关部门去审批,时间上也来不及。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在和民航部门洽谈之后得知,如果长期要包机的话,是可以探讨的。怀着一线希望,他们继续与民航部门加强接触,逐步了解了如果要包机的话,需要通过哪些手续、如何管理可能出现的风险等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的沟通,到各个部门所盖的章达到100多个,批文叠起来也有几十公分厚,王均瑶兄弟最终达到了民航局和空军的批准文件,承包下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
“那个时候有‘包地、包天’的说法,我们算是‘包天’。”王均金颇为自豪地说。他记得很清楚,那个重要的日期是1991年7月28日。
角力国企成败皆经验
随着包机的成功,三兄弟的事业逐渐走上了轨道。
2002年,作为民营企业,均瑶斥资1.08亿元入股东航武汉公司,一度被认为是民航业市场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从开始谈判到正式入股,其中花了三年的时间,当时经手整个事宜的王均金认为,之所以最后能入股东航,“与我们要进入航空主要的运营业务的执着有关。”
而在入股之后的运营中,国有主导的东航,与民营的均瑶在风格上的不同逐渐显露出来。“有一些效率上、决策上,我们觉得很多不应该做的决策,我们觉得不合适的,他们也做了,所以也有一些分歧。”
在这段时间里,另一件大事的发生,也改变了王均金的人生轨迹和均瑶集团发展方向。2004年11月,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病故。在王均瑶去世的第10天,集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王均金走到台前,接任董事长的职务。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大哥离世后的一段日子还是让王均金有过迷茫,“好在企业始终没有乱”。他维持了集团的平稳过度,包括收购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90%的股权,为将来进军零售商业领域打下根基。
而在航空业领域,当隶属武汉市国资委的原武汉航空公司拟出让东航武汉分公司40%股权时,均瑶与东航都想接手这部分股权。在激烈的博弈之后,以均瑶集团的退出告终。“最后我们没有拿到也是自然的。东航是大的国有航空企业,从政府的角度,肯定给大的国有航空还是比较放心的。”王均金说。
虽然整个过程并不顺利,但王均金在总结这次经历时,提及当初由于派了财务总监,使得公司对于整个运行、财务的数据、成本等指标的掌握很清晰,这给日后吉祥航空的组建积累了经验。
他很看重这段经验及教训,“算是进去以后,买了一些不利于航空业发展的教训,也买了一些适合民营企业做的经验。”
另一次尝试,是对新加坡航空的考察,虽然后来由于东航的介入没有成功,但王均金相信,公司并没有走弯路。他提及,当时整个财务模型做了五年,令公司对沙盘模拟、服务定位、航线定位等,以及低成本的运作模式更加熟悉,在考察以后,“就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在上海的码头我们的市场怎么定位。”
智取“玻璃门”
对于民资可以进入的行业,仍然存在所谓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我现在最急切的就是把这些门拆掉,把门框都拿掉,真正拆彻底一点。”
提及吉祥航空的发展战略定位,王均金的态度是步步为营。他透露,目前公司的上市正在走流程,“上市对一个航空公司来说,在扩大规模,降低负债率,增强抗风险能力,增强实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面临与实力雄厚的三大国有航空公司的竞争,王均金心里清楚,在规模上,吉祥航空并不占优势,要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靠“智取”,必须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目前,该公司的目标客户群是针对公商务、商务休闲与白领的细分市场,“从现在看我们定位还是比较准确,我们航线的辐射也是按这个角度辐射的。”
此外,单一机型,以及年轻的机队也是该公司的特色。王均金说,当时公司就提出了“不做运输公司”,即并非单纯地把乘客从A地拉到B地,而是强调把航空公司做成服务业。“在服务业里面,就讲体验、讲感受、讲流程、讲便利、讲创新,所以这个是吉祥现在越走越像样的一部分。”
作为以上海为基地的航空公司,王均金表示,希望公司的发展能参与到上海的国际枢纽港建设。“上海的枢纽港,有一些航线的网络,只有我们独家飞的。枢纽港要求航线网络要密、要广、要多,而且我们在很多航线上也是错位补差,这样对于旅客出行提供了很多方便。”
王均金还说,目前在上海的码头,全球三大航空联盟只有天合联盟,“上海有网络的、可以对接他们的,目前只有我们一家航空公司。所以对于上海国际枢纽港建设,当然是联盟越多越好,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与其捐款,不如做好教育
温州商人作为一个群体,容易让人联想起的特质包括“充满创业精神、踏实肯干、商业嗅觉灵敏”。但除此之外,有一个特质并没有像其他特质那样被关注,那就是这十几年来,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
在提及均瑶集团当时开始办学的事情时,王均金说,当时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就想与其到处捐款,不如集中起来做教育,“以后也能够看得着。”
他看重下一代的培养,良好的教育在他眼中是必须的。“我们三兄弟的小孩都有男孩,将来梯队建设上也不是问题,再说也都受了比较好的教育,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上,特别是在‘德’上我们是比较关注的。”
均瑶集团并不是唯一在上海创办学校的企业,在纷纷将孩子送往上海接受教育的同时,温州企业家在上海投资教育业实际上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温州商人自己投资的学校。事实上,在教育还没有真正向民营经济开放的情况下,温州企业家就开始在上海“大手笔”办学。
民办学校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就如同将民营资本带入航空业的“突围”意义一样,虽然推进的过程并不快速,并非一帆风顺,却意义深远。这一趋势对温州企业家本身而言也有影响。有媒体曾评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升了温商的层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每一代的企业家,身上也会留下时代的烙印。或许,在下一代企业家的身上,会逐渐拥有一些新的特质,例如良好的教育水平、国际化的视野、以及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