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招聘, 趋还是避?
(2012-02-22 10:30:48)
标签:
财经 |
分类: 创业故事 |
校园招聘,
趋还是避?
文/姜朝霞
现象:
校园招聘冰火两重天
企业要不要招聘应届大学生?
正方:必须要招
反方:坚决不招
陈词
正方一辩:
反方一辩:
由于大学教育的普及,如今的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际技能,都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第一次择业时应届大学生也不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第一份工作往往不会长久,而企业最终不过是替他人做嫁衣裳。考虑到人力成本,企业最好不要招应届大学生。
攻辩
正方二辩:
对方辩友提出:应届大学生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职业技能都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这种说法很武断。首先这要看企业是否做到了人岗匹配。若企业不想承担任何培训,就要他们能够承担高难度的工作,这对员工不公平,也不符合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届大学生的高离职率也有企业的责任。在招聘时是否对学生夸大了其未来的职业前景?对学生的职业方向是否有做到准确把握和判断?这都是企业HR的责任,不能全部归咎于学生。
反方二辩:
任何一个企业都要考虑人力成本,应届大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技能的提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企业也将付出巨额成本。企业虽然承担培训员工的责任,但培训的起点有差异,对一名成熟员工的培训无疑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另外,企业要做的是要将应届生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而非改变企业文化去适应他们。毕业生年轻气盛,对于外界的改变很抗拒,一般都会造成他们的离职。但若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就会明白职场的规则,更容易接受企业的改变。
自由辩论
正方三辩:
企业应该改变观念,其实企业具有培训大学生的能力远比留住大学生更加重要。具有培训功能,就可以不断造血。现在不稳定的管理对象将成为一个常态,大学生不稳定,难道初中生就稳定吗,这与这个时代人的个性有关,只有具备培训功能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在动荡中求生存。那种想培训完了,就能得到回报的想法已经过时。只有说服了各级管理层改变观念之后,我们才能去招聘,否则去了也是浪费时间。
反方三辩:
现在的大学生素质与之前亦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生”的头衔已经不是“优秀”的代名词。企业需要的是优秀的人才,不应对大学生格外优待。若公平竞争,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大学生明显不具备优势。企业的目标永远是利润,一切为利润服务。要改变的不是企业,而应该是大学生。有就业的压力,他们才会反思自己,对准毕业生敲响警钟。引导和逼迫他们摒除心高气傲,在学校努力学好技能。
大学生说
企业批评我们离职率高,但我们刚刚毕业,本来就需要多锻炼,多见识,尽可能接触不同的东西,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说我们浪费了企业的培训资源,那也是因为经过培训后,我们更加了解这家企业,发现自己不适合所在企业,所以才会辞职,这也是择业双向选择的延续。
网友围观
佩佩:
都说应届大学生能力低,可是大多数优秀企业骨干不都是曾经的应届大学生吗?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和速度确实大学生在学校里就已经练就的基本素质,企业不应目光短浅,只看到他们当前的缺点。
胡图图:
我下属有几位应届大学生,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灵活,有创造性。缺点是不能听到批评,抗挫折能力差。但我会改变与他们相处的方式,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进步,我认为他们都是大有潜力的。
电话欠费:
我当初毕业刚进入的第一家企业,不到一个月我就离职了。不是因为我能力不行,而是发现当初招聘时HR承诺的一切根本无法实现。当初招我们的时候说是储备干部。可是到了公司才发现,根本就是生产现场的巡逻员!
Fly-snow:
如果一家企业没有应届大学生,我认为这家企业是缺少活力和眼光的。一家企业对于任何的新生事物都应该保持敏感,这其中自然包括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的人才。不去接触他们了解他们,就永远留不住他们。
10年HR:
应届毕业生通常三年后能有20%保有就不错了!而为一个企业做出较大贡献,三年工作时间通常是起码的。期间的成本消耗只有大型企业才能承担。于是没有办法,你不仁,我也不义,干脆不招应届大学生。
逗猫的鱼:
企业总要给应届生机会吧,要是每家企业都不要应届毕业生,会不会出现人才短路?如果这样,应届生永远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不会有累积经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