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谈论,是大学时代的事了,当时好像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经过一段工作的感悟,愈发觉得这两个词的深刻。
“理会”在生活中很重要,这是一种我们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去认识世界的方式,往往表现为通过前人的道理、他人的讲述、历史的历程或是书籍去获取信息,例如最佳实践分享,这让大家通过标杆去提升自身能力,但这种认识往往是间接的。
“体会”在生活中也很重要,但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它指的是通过自身的尝试或经历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例如只有被开水烫过的人才真正知道开水的温度和利害,这种通过对事物身体力行的尝试而获取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比间接的信息给人更为深刻的印象,更容易去塑造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我觉得其实人是很难醒悟的,因为每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逻辑框架和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只施加普通的刺激很难获得变化。古今中外讲述道理的文献不计其数,但有几篇文章几个道理能够成为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依据呢?我们有太多的借口,我们会说:“道理毕竟是道理,当时的时间、地点、任务、环境等等和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存在很大的不同,我们怎么能够总是按照道理办事呢?”于是许多现在看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却按照当时的个人逻辑去做了,结果往往让人惋惜,此时回想起当时他人的建议和前人的道理时,才恍然大悟。其实,生活中“理会”的机会很多,但却很难让人真正领会,“体会”的机会很少,但却很容易让人醒悟。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意思是说不到最后的结果,人好像不会醒悟,也就是说,仅仅“理会”人是很难改变的,只有通过“体会”才能够获得醒悟。
在学校学习是“理会”,在工作中学习是“体会”,能“理会”的在学校里是好学生,能“体会”的在组织中才是好员工。仅仅让员工去“理会”的组织还算不上学习型组织,只有在此基础上促使员工去“体会”的组织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还应该给予下属更多的机会去创新、去尝试,而不仅仅去要求、去指导,也许能够更加有效提升团队的能力和活力,因为“体会”获得的经验要远远胜于“理会”。
其实,“体会”和“理会”是一个事物不可分离的两极,“理会”是一个充分调查咨询和吸取经验的过程,“体会”是一个通过勇敢的尝试,获取个人经验,并在未来生活中不断深化的过程。“理会”是“体会”的基础,而“体会”是“理会”的深化,“理会”是历史是经验,“体会”是尝试是创新,二者有机的循环能够推动组织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中粮也不例外。
作者:吴铮
来自:《企业忠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