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中的美育
乐平五小
王广宇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渗透美育的作品比比皆是,教学中如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欣赏美`接受美,不仅能有助于更好地
理解诗词,更能陶冶学生的品行与情操。
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透过文字,我们不难想象西塞山前那幅明丽的春光图:空中白鹭飞翔,山野桃花鲜艳,水中鳜鱼肥美;特别是那位怡然自得的渔夫,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正沐着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正浴着那“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尤其是那箬笠的“青”和蓑衣的“绿”,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和浓浓的春意。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的“情”在何处?首先我们应该理解这首词中的“渔夫”
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然后我们就会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是他热爱自然`追慕自由的闲适情趣和厌弃官场的淡泊情怀。对于有悟性的小学生来说,还可以进一步去挖掘其情景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即平平淡淡才是真。
当然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我们还应注意诗词所表达的含蓄美和作家利用文字所构造的意境美,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并掌握诗词所表现的美的能力,激活学生自觉地运用审美的目光去观察生活,用美的文字去表现生活的情趣。
优秀的诗词从来不缺乏美好的意境,其“意”与“境”的结合必定是相对完美的。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应该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者于有限的自然景观中,勾勒出一幅独具特设的绘画意象,流露出自己返归自然,回归本性的情怀,让人品读之余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那恬淡从容唯美清纯的境界。读者似乎也从中受到陶翁弃官归故里的感染,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铮铮傲骨,从而达到“情景沟通,心灵合一”的崇高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