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2022-11-22 20:57:45)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上篇说道因满洲里发现一例小阳人,导致刚离开满洲里的我们不得不在黑山头滞留一日,通知说待核酸结果出来我们才能离开小镇,但因当晚七点半才出结果,我们只得再住一晚。谁知次日一早客栈老板娘告知我们还得再做一次核酸方可出行,同伴中一对父子恐前路再遇阳人挡道而耽误孩子返校,当即决定打道回府,余下我们四人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
      早饭后,去镇上唯一的核酸检测点,见点位前排起了长龙,目测一个小时都未必能排上,四人干脆顺路在小镇周边闲逛,看牛羊在山坡上吃草,看游人骑着摩托在草地上奔驰,看孩童们既兴奋又紧张的乘坐滑翔机尖叫……在小镇深度游了一个多小时,再回去核酸点,果然没人排队了。做完核酸回到旅店,见门前只停了我们孤零零的一辆车,可见整栋楼的游客都逃之夭夭了,我们也赶紧上楼收拾行李跑路。

最美边境公路
      当日,我们的目的地是恩和俄罗斯民族乡。从黑山头到恩和,一直沿着中俄边境公路行驶,左边的额尔古纳河是一条中俄界河,河的对岸是俄罗斯领地,河这边便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边境公路上,只有简单的铁丝网作为分界线,听说平常有巡逻艇沿河巡视,但我们走了一路也没见过一艘,可见双边关系非常友好。而这条素有“最美边境线”之称的公路,也的确不负盛名,蓝天白云下,蜿蜒流淌的额尔古纳河如一条碧绿的玉带,随着公路的延伸展露出婀娜多姿的优美曲线,呼伦贝尔大草原也不止是单调的一望平川,而有连绵起伏的山丘和湿地,山坡上,河岸边,群群牛羊在吃草。这一路,入眼皆是美景,如同行走在油画中,令人赏心悦目。

P1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2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3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4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5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6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7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8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9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10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11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12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13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14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同伴说,很想把车开到山顶看一看,我也正有此意,却又怕践踏了草地糟蹋牛羊们的粮食,也怕误入草原人家的私人领地惹出麻烦,当突然发现一道上山的车辙,我们毫不犹豫沿着车辙开上山。山上有许多看似收割机的设备,却只有一处板房,一个妇人闻声出来,我们赶紧上前亮明身份,告知看见山下有车辙便好奇上来看看,主人家很热情,闲聊中了解到他们并非当地人,只是这个季节来此帮人割草挣钱。不多一会儿,便有两个壮实的汉子出来开着收割机割草,我们看了一会儿割草又四处遛了遛,才心满意足的开下山。

P15 山顶上的割草车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16 看看人家如何割草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17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18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19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20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恩和俄罗斯民族乡

      下午,我们到了恩和。恩和是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华俄后裔,关于他们的祖辈,得追溯到19世纪20世纪初,当时中俄边境管理松懈,两国居民可越境杂居,中方主要是一批“闯关东”的汉子和修筑中东铁路后留在边境地区的劳工,他们大多从事小商贩或受雇于俄罗斯作坊,勤劳朴实的中国男子颇受俄罗斯姑娘的青睐,华俄通婚盛行一时,且清一色都是华男俄女的组合,所以,这里的第一代华俄后裔,全都拥有“中国爸爸”和“俄罗斯妈妈”。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全国最大的华俄后裔聚居地。
      在村里遛达了一圈,果然所遇之人都顶着一张漂亮的混血脸,只是老人们的异族特征更明显些。村里的房屋,是俄罗斯风情的木刻楞房,据说整栋房不用一颗钉子,全都由粗大的原木咬合而成。村里还有一处百年老屋,由原屋主的第三代后人居住。从与当地居民交谈中得知,由于从第一代起就是“俄罗斯妈妈”操持家务,所以至今他们在生活上还保留着许多俄罗斯习俗。
      当晚,我们也居住在木刻楞房子里,用餐时和老板娘闲唠,听她讲述祖辈的故事,她说她一句俄语都不会,而她的俄罗斯奶奶也不会讲中文,更为奇葩的是,她奶奶曾经几十年把自己当哑巴,直到中俄恢复正常邦交才开口说话。每年的“巴斯克”节(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奶奶会带着一大家子回一趟俄罗斯,而俄方的亲戚也来国内走动。我很奇怪无法用语言交流的亲人之间的情感如何建立,而随着老一辈的渐渐离去,华俄之间的亲戚关系又如何维系?这个神秘的华俄后裔部落,“中国爸爸”和“俄罗斯妈妈”的故事,还能讲述几代人呢?

P21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22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23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24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25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26 百年老屋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27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28 木刻楞房屋,由粗大的圆木咬合而成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29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P30
一路向北(五)——沿最美边境线到恩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