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学习要点
(2010-06-24 20:28:31)
标签:
杂谈 |
《〈呐喊〉自序》学习要点
一、学习要点
(一)课文分析
《〈呐喊〉自序》从内容与结构来说,鲁迅先生介绍了写作《呐喊》的来由,写作《呐喊》的目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从整个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寻梦的心路历程。文中的关键词有:梦、寂寞、呐喊。
先说“梦”。本文一共叙述了年轻时代相继做的三个梦:即异地求学之梦,医学救国之梦,文艺救国之梦。
我们首先需要问一个问题:在写第一个梦前,有一段在描述父亲久病直至亡故的过程,目的何在?我们连接下文之后,发现这应该是燃起第一个梦的前因。家道的中落,对世态炎凉的深刻体察都促使我做出背叛正路的选择。选择中体现着作者的一份倔强。联系文中语句“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可以看出学洋务是鲁迅自己做出的主动的选择,这是为当时人所不齿的选择,然而这一选择,既使鲁迅得意如愿离开故乡这一冷漠之地,也是他救助自己、摆脱宿命的一种方式,更为他洞开了一个新的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
这直接引出了第二个梦:“医学救国”之梦。之所以定名为“救国”,源于文中的表述:“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维新的信仰。”这些内容的表述很重要,证明鲁迅此时已由思考一己的出路进而去思考民族的出路了。然而“幻灯片”事件标志着这一梦想的破灭,既而又萌生新的希望——文艺救国。
第三个梦想之所以仍定名为“救国”之梦,还是源于课文。“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这里有两个字需要注意:
即“那时”,“当然”。强调“那时”,证明“现在”已不再这样看;强调“当然”意味着此时不再这样“想当然”;这里时刻体现着鲁迅先生不断反思的精神。这样的语句在第二个梦想中也有,比如:“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即表现出年轻慷慨激昂与单纯执着,也表明现已比以前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大家还可从文中找来一两句,体会一二。
《新生》的夭折宣告了文学启蒙之梦的破灭。在之后的日子里出现最多的词便是“寂寞”。需要了解的恰是这寂寞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是麻醉与麻木,还是反省与自察?我们看到,原文说:“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表明曾经把自己想象为一个英雄。这期间,作者自有无尽的悲哀,但却并非是冷漠与麻木。回到古代去的麻醉法“似乎已经奏了功”的“似乎”表明并非真的奏了功。但这期间的反省,使作者少了愤激多了冷静的思考,消解了英雄主义的情结,回到了现实。
金心异的到来似乎成了引发作者写作的契机。这里有关于“铁屋子”的著名谈话。“铁屋子”用来比喻中国社会,鲁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是“绝无窗户”“万难破毁”。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的绝望。然而鲁迅虽然比其他人更了解绝望,但仍然在不懈地反抗着绝望。之后创作的勤力便是明证。原文说:“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敷衍”之说,是谦逊之词。
自《狂人日记》后,鲁迅以他不断的尝试,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以这种方式投入到改良社会的实践中来。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随着年轻时一个个梦的破灭,又不断地生出新的梦,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他在不断地思考着,也在不断地实践着。
(二)重点问题:
1.关于会馆环境的描写的作用
“缢死过女人”的交代,增加了院子的清冷、可怖;“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作者说看“一点一点”青天,而非“一点”青天,耐人寻味。突出了槐叶间的细碎与窒闷。槐蚕的描写令人感到无聊又冷寂。坐的久了,才有“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2.关于“铁屋子”的比喻。(见串讲倒数第二段)
3.“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中的加点词所指含义。
确信:确信铁屋子的万难破毁
希望:有破毁的希望
必无:铁屋子必无破毁的希望
可有:有破毁的可能
4.鲁迅写《呐喊》的目的
不忘怀自己的寂寞,慰藉真的猛士,激励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三)推荐阅读
《呐喊》 《〈野草〉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