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维:浙江老板炒楼玩钱为何即将踏上跳楼被钱玩(经济评论)
洪维
还不上高利贷,俞中江主动向政府汇报资不抵债的情况并寻求保护。据估算,他的案子牵涉3家银行,上百家公司,把所有资产都抵押变现之后,还有约30亿元借款还不上。俞中江是被房地产投资拖垮的。他的主业一直盈利,但后来开始大笔投资,用五个盖子盖十口锅,导致资金链越绷越紧。(南方网2012年01月20日)
据报道,1998年俞中江成立建德市新安江中江汽车出租服务社,注册资本36万元。2000年他创立杭州友邦香料香精有限公司,生产高科技香料及油脂化学品,该公司曾被评为“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后在新加坡借壳上市成功,年营业额1亿元,据说年利润为2000万元左右。
然而,俞中江跟许多温州中小企业群体性不务正业。熟悉温州制造业的人都知道,温州生产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皮革、制锁、打火机、眼镜等几个行业,最鼎盛的时候,这四种小商品的产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主要地位。但如今,温州已经不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提供基地了。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这100家中,也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专心经营,一些企业,已经把重心转移到其他行业,比如房地产、矿产以及第三产业。
不止烟具行业,温州最值得骄傲的制鞋行业也如此。发展高峰时期,温州曾有超过6000家的制鞋厂,目前的数量已降至2000余家。温州鞋企的出路很简单:要么转型,走中高端路线,要么转移,把厂子迁到成本较低的地区。温州本地实力较强的一些鞋企则都选择了外出建厂,比如奥康、康奈、百丽、东艺等有实力鞋企都已经在川、渝、皖甚至国外建造工业园区、生产基地。
一个为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供货的某亚洲鞋类收购中心的经理告诉记者,每年他都有8000—9000万美元的订单,之前大部分订单都在温州完成,而今年的订单接近80%交给了印度和越南,因为温州大部分的制鞋企业都不接订单了。曾经被誉为“制造之都”的温州,如今已经是资本之城,所有人热衷的只有一件事:玩钱。
据温州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一力观察,目前绝大多数温州民企都直接或间接与房地产有关联,甚至有一些老板把企业作为融资平台,用信贷资金去炒房或搞房地产开发。温州某服装集团董事长曾毫不讳言,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若是开发商投资房产项目暂缺一两千万元的资金,他们就注入这笔资金,开发商向他们支付20%到30%的月息,3个月后收账。他同时表示,这种投资方式便捷省力,甚至超过了服装业给他带来的纯利润。苍南某鞋企,近10年来,企业的老板将其在鞋机制造上赚来的钱全部用于买房,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处处有房产,而主业这块10年无发展。
俞中江是个四两拨千斤的腾挪高手,常常‘五个盖子盖十口锅。在早期,俞中江主要以项目做抵押,向银行等正规渠道融资,他一共向建德本地的一家银行贷款约7亿元,向浙江省某银行系统以及国资背景的杭州市财务开发公司贷款18亿元。后来当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紧缩时,为了借新还旧和维持项目运转,俞中江在建德、温州以及北京的民间共借贷了约25亿元,“从月息二三分一直借到五六分”。其债权人中,既有官员、大老板,也有普通工薪阶层。据说,中江旗下企业的内部员工为了每个月多赚点利息(月息1.5分),很多人联合亲戚朋友拿出积蓄,甚至从银行贷款出来打到中江的集资账户上。
事实上,腾挪高手俞中江就是急功近利走火入魔的众多浙江老板的缩影,仅凭胆子大,就盲目求发展。反过来,俞中江的下场又将是众多浙江老板的未来。温州中小企业群体性不务正业,大企业造楼小企业炒房,表面是炒楼,实质是玩钱,但都逃不脱浙江老板炒楼玩钱即将跳楼被钱玩的穷途末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