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维:风电产业在甘肃能走多远?(经济评论)
洪维
甘肃省发改委有关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按照国家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和规划,大力发展风能是一个趋势,而甘肃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在这方面先走了一步。2009年,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总装机容量已达到220万千瓦,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而有关人士指出,甘肃酒泉风电基地的建设由于集中上马,目前已出现了一些困扰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电量如何送出,调峰怎样解决,大量风电的消费市场在哪里等等。(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3月17日)
2010年,甘肃酒泉风电装机容量要达到51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为103亿千瓦时。而2008年甘肃省统调范围内最大负荷仅为803万千瓦,售电量不过529亿多千瓦时。2010年全省最大负荷将达到950万千瓦,售电量达到560亿千瓦时。即使这样,以950万千瓦用电最大负荷,消纳516万千瓦风电,从电力平衡的角度讲,几乎无法做到。由于受到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甘肃省一直未纳入国家“西电东送”电源规划。因此,对于甘肃风电来说,更重要的是找到输电方向,确立风电消费市场。
“国内纷纷上马的风力发电厂大多是形象工程。”全国“两会”期间,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参加湖北团小组讨论时,认为我国风沙伴存,风电设备受风沙磨损大,上马太多风电项目不符合国情,“特别是甘肃那个千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站”。
一语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舆论出现一片倒,而在缓过气来后,中节能港建公司、大唐电力、甘肃洁源、中海油等在酒泉投资的央企相关负责人近日纷纷向表示,他们对上述指责感到冤枉。当地官员也感到不解,3月12日,酒泉市市委书记李建华带着些许怒气地回应了一句:“开玩笑!”
现在的国家扶持政策是有利于促进风电生产建设的,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发电企业建设风电场的积极性。但由于配套的激励政策不完善,出现了风电资源丰富的省份“热”,风电消费市场“冷”;风电生产企业“热”,电网企业“冷”的被动局面。这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时,国家要制定消纳风电的刚性规定,明确清洁能源使用的责任,让消纳风电成为各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自觉行动。
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形成了巨大的风电设备市场,吸引国内外众多投资者到酒泉投资开发风电项目。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园作为风电制造产业的基地和龙头,极大地带动当地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电子电器行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风机电一体化新兴产业雏形在酒泉日渐形成。
而甘肃做为中国风电产业的领头羊,要持续大力发展,成立甘肃风电产业研究院迫在眉睫,集中科技人才资金,攻艰克难,前瞻性的针对风电产业出现的问题,从政策产业方向和找到输电方向,确立风电消费市入手,及时形成调研报告,解决隐扰,才是甘肃风电产业好又稳发展的保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