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第三区域 |
http://edu6.teacher.com.cn/ttg037a/images/xxzy_W8.jpg
主要内容
一、 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转变
二、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三、 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五、 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六、 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的关系
一、 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转变
外部原因-推动因素
社会:世界经济危机(30s)、纳粹上台
学科: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学派:机能主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
内部原因
弗洛伊德性格:
作为科学家,严肃认真,不怕修改自己的观点。
作为领导人,专制暴戾,任何偏离其观点的理论都是反叛。轻则痛责,重则驱逐门外、憎恨终生。 “离家出走,逼上梁山,自立门户”。
理论局限:(最关键的三点)
(1)人格在五六岁时完全形成,与后来经历无关
(2)影响人格的是本能,社会文化影响不大
(3)弗洛伊德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即人在很大程度上为本能和无意识控制
二、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生平及著作
Alfred Adler(1870-1937)
维也纳出生,犹太谷商家庭
“一个男人努力克服自卑感的优秀样板”
六个孩子中的老三;幼年多病(佝偻病、肺炎、车祸);成绩平平(数学不及格)
1888,维也纳医学院,后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克服幼年的恐惧)
1899年在维也纳开设诊所
1902年他拜读了弗洛依德的《释梦》一书后,撰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辩护
1910年阿德勒成为“周三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和学会杂志《精神分析杂志》的主编
1911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1912年他创立“个体心理学”,创办了该学派的理论刊物《个体心理学杂志》,开始把理论的重点应用于儿童的培养与教育,并取得很大成功。
1926年访问美国
1934年定居美国
1937年在欧洲讲学途中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发而病逝于苏格兰
主要著作
《精神症的性格》(1912)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
《生活的科学》(1927)
《理解人的本性》(1929)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
《儿童教育》(1938)
阿德勒的主要观点
1 寻求优越
2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3 出生顺序
1 寻求优越
阿德勒反对弗洛依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摆脱自卑、寻求优越才是人生动力。
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
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2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出生后的头几年对人成年后的人格形成绝对重要。(与弗洛伊德一致)
两类父母行为肯定会导致儿童的人格问题:
溺爱:没有应付生活问题的能力
忽视: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孟育群教授对亲子关系进行了10年的研究,她的调查表明:过分溺爱的父与母人数分别达到40%和60%。
3 出生顺序
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影响人格的心理学家。
第一个孩子容易被溺爱,但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自卑感变得强烈,多有问题儿童。
中间儿童发展比较积极。
末生儿也容易出问题。
三、 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生平及著作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瑞士
自幼内省、封闭,喜欢思考
梦及超自然的东西
童年时受到十分强烈的宗教
影响。他一家就有九名成员
是牧师,父亲及八个叔伯
10岁时雕刻小人对话
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取得医学学位,在苏黎世大学的精神病诊所谋职。
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的讲师
荣格最初对弗洛依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他的《梦的解析》一书之后。1907年他们在维也纳第一次见面,两人长谈了足足13个小时。
1909年,荣格随弗洛依德出游美国,在克拉克大学举办一系列讲座。(开始怀疑泛性论)
1911年荣格成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1914年辞职,彻底断绝关系。
著作
《无意识心理学》(1912年)
《人及其象征》(1954年)
《追求灵魂的现代人》(1955年)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58)
《记忆、梦、反省》(1961年)
荣格的观点
1
生命力——用“心理能量”取代了“里比多”
等值原理——如果精神的某个部分受到过分重视,那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
熵原理——热动力的第二原理,它说明在一个系统内存在着一种能量相等的恒常趋势。例如把一个热的物体和冷的物体并排放在一起,热能将从热体流向冷体,直到它们的温度相等。
精神的意识和无意识部分具有相等的能量,因而在人的一生中表现机会相等。
2
个体无意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卑情结、性的情结、钱的情结
集体无意识: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怕蛇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身。
人格面具(Persona)指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阿妮玛(Anima)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的经验而产生
阿妮姆斯(Animus)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阴影(Shadow)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 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源泉。
自身(Self),它是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
3
思维外倾——分析、思考外部事物,情感压抑
情感外倾——不重思维,重视与他人情感和睦
直觉外倾——追求外部世界的新直觉,易变
感觉外倾——喜欢追求欢乐,活泼,易变成寻欢作乐
思维内倾——离群索居,倔强偏执,情感压抑
情感内倾——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体验丰富
直觉内倾——富于幻想,性情古怪,体验奇奇怪怪
感觉内倾——对事物有深刻的主观感觉,缺乏思想
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德】埃里克森
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
一生充满了自我认同感问题。
私生子,单亲家庭,有继父。
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
1927年开始接受了安娜·弗洛依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从此走上了精神分析的道路。
1933年他参加了维也纳的精神分析学会 ,同年去美国波士顿开业
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期间认识了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特(Ruth
Benedict)和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吸收了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938年,他前往印第安的部落从事儿童的跨文化现场研究,进一步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1951-1960年任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1960年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
埃里克森的主要观点
自我概念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少年成名之痛(许燕,2009)
麦考利·克金(Macaulay Culkin)
詹妮弗·卡普里亚蒂(Jennifer Capriati)
茱儿·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
麦考利·克金(Macaulay Culkin)
4岁涉足演艺圈
10岁“小鬼当家”
15岁抽烟酗酒吸毒
17岁结婚
19岁离婚
24岁持有毒品
人格自我认同感测试
五、 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karen Horney,
1886-1952
德国汉堡
191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3岁时成为精神分析医生
1932年,她受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赴美,担任了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两年后,移居纽约,创办了一所私人医院,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
由于她与弗洛伊德的传统理论分歧非常之大,以致使她退出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自己创建了一所取名为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的机构,并亲任所长,直到1952年9月4日逝世。
霍妮的观点
1.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2.控制基本焦虑的策略
(1)对友爱和赏识的需要
(2)对支配其生活的伴侣的需要
(3)对狭窄的生活范围的需要
(4)对权力的需要
(5)利用他人的需要
(6)社会认可的需要
(7)赞美的需要
(8)志向和成就的需要
(9)自我满足和独立的需要
(10)对完美无疵的需要
3.精神治疗的目的
一切治疗都是自我治疗,因为如果没有患者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治疗效果。
治疗的目的是在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切合实际的联系,要使患者接受真实的自我就是他们自己,从而形成一种切合实际的未来目标。
童年期是形成正常人和神经病患者的关键期
自学内容:新精神分析的其他人物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理论
六、 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的关系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
同意童年早期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
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第一,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
第二,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第三,重传统研究方法与实验法的结合。
第四,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
第五,人性善观。
复习与思考
概念:自卑感、情结、自我同一性
问题
1.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比较分析
2. 述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3. 简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