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瓷烧制技艺探析
(2019-12-13 23:28:20)
标签:
文化收藏 |
摘要:北宋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种之一,也是我们伟大民族馈赠给人类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本文从北宋官瓷的原料选用、北宋官瓷的烧制技艺以及北宋官瓷的釉色及开片展开论述,以祈读者能通过本文,认识和了解北宋官瓷独具禀赋的历史文化。
一、北宋官瓷的原料选用
如其它陶瓷门类一样,北宋官瓷的主要原料也是粘土、石英、长石三大类,这也是所有陶瓷制作不可或缺的三大原料。从工艺角度讲,粘土是可塑性原料,石英是瘠性原料,长石是熔剂原料。将这些原料进行组方配比和制备,制成的坯料和釉料。
与一般民窑不同的是,北宋官瓷在原料选用、色调调配上甚为讲究,尤其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穷其奢华,不惜代价。其所选用的优质原材料,均需经夏日暴晒,秋雨滋润,冬雪冰浸和春风软化的过程,而后才碾磨粉碎,过筛成粉,进而水激池澄,掐取中部精炼的瓷泥再千锤百打,反复揉搓,使之化为“绕指柔”,以达到制瓷要求。此外,北宋官瓷为追求作品温润如玉的乳光质感,还特别添加有品质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粉入釉,为此,南宋诗人马祖常以“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的诗句,赞颂官窑制瓷用料的讲究。毫无疑问,以如此精工珍材制作的瓷泥拉坯制瓷或合范成型,在保证官瓷制作、烧成品质的同时,也自然成为注重烧制成本的民间窑口不敢攀比北宋官瓷的主要原因。明代学者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一书中,在谈到官、哥而瓷的釉质特征时,还特意提及二瓷釉料的差异,其道:“官窑质隐纹如蟹爪,哥窑质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在工艺要求方面,北宋官瓷胎料基本就地取材,主要以开封陈留本地所产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主,并加入一定比例的石英和碱石配制,以保证高温时坯体的硬度,防止变形或倒塌。清光绪三十四年,以溯源为宗旨,开始编篡的《辞源》第二册“官窑”栏,专门涉及到官瓷瓷土的来源, 其言:“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造瓷。胎骨有白、灰、 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陶炼极精”。而官瓷入釉的长石乃至玛瑙矿、釉药等,堪称尽择天下良材,所用材料无不是优上之优的上上之选,这自然也是帝王窑口天生的禀赋。从烧制技艺角度而言,上好的釉用原料的选择,以及玉粉入釉,对提高釉浆的悬浮性,使胎体均匀吸釉,有着极大的益处,直接保证和提高了釉面烧成的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同为中国青瓷之典范,北宋官瓷与汝瓷的配料和烧制技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釉料方面,北宋官瓷由于使用高比例的石英,釉在高温阶段粘性很强,与汝瓷低石英的釉料配比所产生的高温流动性大,有着很大的反差,这也是官瓷可以多次上釉和挂厚釉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更注重天青釉色的汝瓷,无需考虑加大石英的用量去追求挂釉的厚度,流动性好,不但降低了烧成温度,也更利于作品的烧成;在胎料方面,官瓷入胎原料中氧化铁的含量也远高于汝瓷,特别经过还原气氛的高温烧制,与汝瓷的香灰胎颜色有着明显区别,胎色较汝瓷深,呈咖啡色或黑色,这便自然形成北宋官瓷“紫口铁足”的典型艺术特征。
此外,北宋官瓷作为溶剂使用引入釉中的长石,与汝瓷和钧瓷使用的长石有所不同,尽管在降低烧成温度方面,碱性金属离子的长石和酸性钙离子的长石功效相当,但在改变釉料的酸碱成分上,就各不相同了。北宋官瓷长石原料的引入,无论是产自哪个地区,尽可能以钾长石和钠长石为主,使釉料配成后一定要呈弱碱性,达至北宋官窑青瓷首创的石灰碱釉,以保证高温时和石英熔融后的粘性,而汝瓷、钧瓷主要使用以钙长石为主的石灰釉,以保障高温时釉的流动性。作为呈色用的矿物质原料,汝、官、钧三瓷基本相同,区别就在于根据各自配方的用量上。其中,铜矿石实际上是含铜、钙、镁的碳酸盐矿物,其中含有少量铁等氧化物,引入后起着色效果。紫金土或钛铁矿的引入也是利用其含氧化铁分子起着色作用。瓷釉的乳浊方面,汝、官、钧三瓷也大同小异,使用草木灰及牛骨灰,主要以含钙和磷成分,作为乳浊剂引入釉中。
二、北宋官瓷的烧制技艺
北宋官瓷具体的釉烧工艺,是采取二次烧成的制瓷技艺,坯体成型干燥后,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在精细坚密的胎骨上使用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素烧坯体的主要益处在于,坯体经过 960°C左右温度的煅烧,其所含的有机物质 (杂质)和水分,大部分都挥发了,部分盐类在 900°C以下也已经分解,这样在釉烧时,因有机物和水分的提前挥发,导致釉面生成结釉、针孔、气泡、棕眼等缺陷,以至严重影响瓷器釉面质量的问题就会大为减少,是为提高釉面质量的重要措施;其次,素烧后的坯体基本已坚硬成陶了,其强度当然较泥胎坚硬的多,这对降低和减少施釉时坯体破损,以及创作薄胎厚釉作品,都极有益处。同时,由于坯体素烧后吸水率明显的增强和提高,不仅能极大提高施釉的速度,且可让坯体吸釉均匀,使釉面平滑光润;再者,坯体素烧出窑后,可在施釉之前发现各方面的质量缺陷,得以有机会将有缺陷的半成品剔除或对之进行修补,从而能提高釉烧的成品率;此外,坯体经过素烧不但可以提高施釉和装匣、装窑的速度,而且在坯体的搬运和循环往复的施釉中,也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节约人工。素烧结束后,经检查挑选和修饰,合乎标准的坯体,基本采用外浸釉、内涮釉的方法,由外至内分别进行往复数次的施釉,使得内外釉层厚度往往等于或大于坯体的厚度,最后通过高温还原的釉烧技艺,来追求其作品的玉石之美和凝重肥厚的釉质,以至成就作品的厚重庄严和规整大气,并使得肥美的釉层在烧成过程中由于应力的不同变化,最终达到艺术的开片效果。不仅如此,北宋官瓷虽为质朴无华的素面青瓷,既无精雕细琢的装饰,又无什么色彩艳丽的描绘,但其所禀赋的三代古青铜器和玉器筋骨挺拔的造型,实达到了一种象征和隐喻的艺术高度,其在坯体上随顺器型所随意变化的凸凹、直棱、以及弦纹等造型手法,在巩固胎骨强度影响釉面开片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表述出了官瓷作品端庄典范的自然朴素之美和青铜之韵。
北宋官瓷在烧制过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对汝窑的支烧法加以改进,擦口抹足,增添了垫、支垫结合的烧法,特别是垫烧,不仅突破了汝窑支烧器物尺寸及重量的局限,也使得器物在烧制过程中受力更均匀,胎骨也更坚挺,从而为器型尺寸的放大和釉质更趋淳厚、匀润创造了条件,并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的质感,抚之如缎似玉,攥之仿佛出油,器型也随之丰富。在火候的控制和驾驭上,北宋官瓷也有其不传之秘,在还原烧制的后期,多次使用轻重不一的还原烧制方法,以及向以“神火”著称的“瞬间氧化气氛”的烧制秘诀为辅佐,使得用火恰到好处。在这种复杂的御火工艺烧制下,作品器物口沿所施之釉微有下垂,内胎微露,产生了另一美感的“紫口”,而底部不上釉的部分由于气氛还原,而成为黑红色,是为“铁足”。此独负神采的“紫口铁足”,清籁幽韵,趣致拔俗,令人畅心悦目,构成了北宋官瓷的独特风韵,绝响天下。当然,也正是基于其烧制工艺复杂和对艺术完美的追求,加之北宋官瓷施釉的复杂繁复,和长时间高温煅烧时釉的粘度,足以影响釉中杂质的挥发,很容易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瑕疵和纰漏,故而北宋官瓷向有十窑九不成之说。一件体态粉青、开片明晰、片如龟背、纹如鳝血、“紫口铁足”的官瓷作品的完美烧成,绝对难得之极,实乃是朝廷不惜人力、不惜财力、不惜工时追求的结果。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使釉质更臻肥厚和温润以达到自然呈色的目的,在严格的工艺要求下,北宋官瓷浸釉和涮釉的次数均在三遍以上,并且,一定要在外釉完全干燥后,经过剔足和抹口,才能涮内釉,非如钧瓷和汝瓷那样简单,内外釉可以连续浸涮,一次完成;再者,北宋官瓷也根本无须象民间窑口那样,为了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去精打细算地核算釉料成本,因此,北宋官瓷内外釉层厚度的总和,往往等同或大于坯体的厚度,其质感如同堆脂,纯净莹澈,手感极为细腻光滑,超越了传统青瓷釉水寡薄的制瓷工艺,其瓷釉色彩和色调也更为温润、丰富。
三、北宋官瓷的釉色及开片
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据一些史料和一些官瓷研究者的考证所言,徽宗崇尚青瓷,对纯色的白瓷不很重视,认为白瓷太直白刺眼,有锋芒外露之嫌,缺乏包容的美学情怀,并且白瓷单一的色调从釉色的艺术角度来说,当然难以抵达丰厚多变的高度,而青瓷温柔敦厚,委婉含蓄,能窑变出许多深浅不同的青绿釉色,既可体现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故深契徽宗之意。因此,徽宗创制北宋官瓷后,缘于对青瓷翡翠般釉色的珍爱和推崇,致力追求青瓷至高品位的北宋官瓷,因循徽宗的审美理念和美学思想,通过精益求精的工艺实践,不独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青瓷的文化艺术,也使得青瓷成为中国陶瓷最典范的代表。
从北宋官瓷的鉴赏角度来说,北宋官瓷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意象、大境界。北宋官瓷常见有天青、粉青、大绿、月下白、炒米黄、油灰等釉色,且以粉青为上。明代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不过,也有研究者认为,泛有青玉光芒的月白釉,乃官瓷釉色中的极品,徽宗尤喜之。因此,所谓官瓷釉色之上下,乃个人喜好而已,作品的玉质感,才是真正意义上官瓷品质的保证。一如在烧制技艺中谈到的那样,为追求瓷釉的玉质感,北宋官瓷在釉料配制上,极尽匠心,创造性地使用碱性金属离子的钾长石和钠长石配制的石灰碱釉,取代了中国青瓷自发轫后一直使用的酸性钙离子长石所配制的石灰釉,改善了以往青瓷釉料在高温时因较强的流动性而不能挂厚釉的局限,并通过多次施釉的工艺,来增加釉层的厚度,烧制出北宋官瓷玉润温和、端庄厚重的特有的釉质。这种配釉技艺的创造,在增重北宋官瓷作品玉质感的同时,也使得瓷釉色彩和色调因釉质的深厚而显得更为沉静,温润,达到了中国青瓷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可以说,北宋官瓷石灰碱釉的创制,是一种极具标志性意义的技术进步,彻底改善了中国青瓷曾经釉水寡薄脆弱的制瓷工艺和历史,对于提升中国青瓷的制瓷艺术,无疑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贡献。
在釉面开片方面,众所周知,陶瓷釉面的开裂(开片)本是一种工艺缺陷,源于陶瓷在烧制过程中,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以及釉中的应力分布不均,釉面开裂(开片)便任由天作,在所难免。但把原本属于陶瓷工艺缺陷的开片,升华为一种优雅的陶瓷艺术和鉴赏、审美标准,实为北宋官瓷所首创,并成为瓷坛一绝,因为在北宋官瓷之前,没有任何陶瓷门类及窑口注重或特意追求陶瓷釉面开片的艺术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瓷器纹片开裂在于胎、釉的膨胀系数不一,是经“火之幻化”所成,但北宋官瓷开片纹路却能出现醒目的鳝血之纹,而依附鳝血之纹所开的细密冰片又晶莹无色,最终使其作品展现出让人难以理解的红线串冰凌之奇幻的艺术效果。其实,北宋官瓷这种“纹犹鳝血裂冰肤”(乾隆诗句)的艺术特征,实际上是一道人为的做线工艺,是北宋官瓷追求开片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装饰技艺,为北宋官瓷所首创,其最初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突出作品纹片的开裂线路,但在客观上,却改变了中国青瓷素面朝天的传统面貌,素雅的青瓷釉面上因此而出现一些纵横交错,活泼飘逸的色彩变化,这对丰富和改善中国青瓷单一釉色,有着艺术和美学双重方面的意义。此外,单从作品开片的艺术上说,本得益于其独到的配釉技艺的北宋官瓷,经由做线装饰技艺的艺术表达,釉面的开片被装点的更具魅力,所开片纹极富节奏感,如水波粼粼,精灵剔透,开片不仅流畅,且小器大片,加之纹如鳝血,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纹裂美。尤其是北宋官瓷釉下幻放开裂的梅花冰片,更是一绝,其大小不一,花片相叠,全器盛开,神妙之处竟能多达七层以上,真如梅花绽放,绝对鬼斧神工,美至极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此梅花冰片真有冰的特性,遇水则冰融,冰状梅花隐而不见,水干则冰现,朵朵冰花棱角分明地满器绽开,神乎其神。从一定意义上言,北宋官瓷的开片艺术,实乃是一种独具禀赋的材质美和本质美,也是一种独具风格的陶瓷艺术语境和意象,中国陶瓷史上无出其右,代表着对传统青瓷烧制技艺的一种艺术超越。
参考文献:
[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11月。
[2](清)朱琰撰、傅振伦译注《陶说译注》,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
[3]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修订本) 389页,上诲古籍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