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魏湾的想法有一年多了,一直不在家,最近返乡,终于成行。阳光灿烂的冬天,行走在寂静落魄的魏湾古镇,商贾不在,连一些小商店都很难看到了,大多搬离了老镇,镇子南边的运河几乎湮没。魏湾南的老桥也早在解放初期被拆毁建了镇内的两座桥和其他的一些水利设施。位于运河上的那座为三孔桥,下部为原魏湾闸石材砌成,上部红砖砌成,位于通往马颊河的水渠上的那座为单孔石桥,通体为魏湾闸石材砌成,倒也显得古朴。可惜相机有问题,两座老桥和一些碑刻照片没能保存下来。镇上的老人说老桥叫三控桥,请教了临清研究运河的网友,回答说县志中并未有这个称呼。老人还讲魏湾镇原有七十二座庙,泰山奶奶,临清奶奶和魏湾奶奶是姐妹仨。
此行主要目的是访魏湾镇早些时候出土的一些石刻,我和疏影两人一路问询到达石刻处,粗读碑文,看各石刻形制。计有明末到民国碑刻数通、抱鼓石一、碑座三、石鼓一(疑为僧人墓塔上构件)、明末皇恩旌孝坊残件几块、其他石构件几块。关于碑刻内容在网络中查得一篇文章介绍颇为详细,引用过来。
12月29日上午,梁希庆的屋后聚集了不少人。 一些或完好或残缺的石碑静静地躺在路边,任由人们评说。
梁希庆是临清市魏湾镇东魏村支部书记,两个月前他带人从村民谢家文的宅基地下挖出十通石碑,还有石鼓、石镲等物品,耗资数万元。
魏湾镇位于古运河沿岸,曾因运河而繁荣,镇内建有大小72座庙,“一步三座庙”之说,明清两朝还在这里设立钞关——魏湾钞关……
重读历史,最直观的莫过于石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座水利发电站在魏湾镇境内的运河沿岸建成,发电站下的地基就是大量石碑铺就的。
今年10月份,魏湾镇政府请示当地文物部门后作出决定,挖出那些被尘封的石碑,因为它们见证着魏湾繁荣的历史。
最后,部分石碑出土,还有大量石碑因为上面建有民宅无法挖出,但当地政府仍然决定,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建一座运河文化碑林,来讲述魏湾厚重的历史。
那么,此次出土的石碑有哪些?背后有什么故事?请您接着看。1、兴佛寺石碑——
讲述明朝重修寺庙的那些事儿
紧靠梁希庆屋后有两块残碑,均为重修兴佛寺而立,一通是明朝成化年间探花张天瑞做的《重修兴佛寺碑记》,一通是万历二十三年重修兴佛寺的记载。
据传说,魏湾兴佛在当地人称“南大寺”,始建于唐朝。兴佛寺鼎盛时为清平县第一寺庙建筑群,所住僧达百人,占地数百亩。兴佛寺曾多次重修,其中较大的一次在明成化年间。
关于兴佛寺的初建,东魏村村主任苗连成根据老人的叙述,搜集到这样一个故事。
唐高宗李渊曾收服十八家反王,其中有夏王窦建德。为感谢唐高宗不杀之恩,窦建德回心向善,出家做了和尚,唐高宗赐名巨德和尚。他的军师孙安祖追随他一起出家,名为了空和尚。
他们被送至榆巢断魂涧内,随圣僧唐三藏修行二十余年。贞观年间,二人来到魏家湾建兴佛寺,在寺中种下唐槐,清朝时树粗叶茂,树下有一古井,井水清甜,有病之人喝后病情好转,精神倍增,被当地人称为圣水。
民国时期,唐槐被烧,文革时期,寺院被拆。
现保存有两块兴佛寺的原碑,上面记载着明朝两次重修兴佛寺。
2、魏湾奶奶石碑——记载魏湾奶奶庙的由来
有一通民国九年立的石碑保留最为完整,字迹清晰,记载了魏湾奶奶庙的由来。
奶奶庙遗址位于运河东岸,庙初建已无从考证。相传,古时候有姊妹三人,老大是泰山奶奶,老二就是魏湾奶奶,老三是临清奶奶,在各地被封为神灵。
魏湾奶奶的法身由香椿木雕刻而成,慈眉善目,惟妙惟肖,并设有机关,可坐可立,可招手,善人看为微笑,恶人看为怒目。
以前,每年四月初八、十月初八举行奶奶庙会,都要举行盛大迎请仪式,奶奶坐在轿上巡游,信男孝女们数千人齐声高喊“恭迎奶奶出巡”,庙会规模庞大,影响百里。
魏湾奶奶庙香客云集,他们争相到奶奶面前焚香膜拜,祈求平安。奶奶像前放有一功德筐,主持僧尼打坐一旁,一边敲着木鱼,一边不停诵念:“捐钱不捐钱,奶奶知道。”于是,香客便纷纷往功德筐里抛掷铜钱,有时候一天就捐一箩筐铜钱。
3、皇封贞节牌坊——
崇祯皇帝命监察御史建造
还有一牌坊特别引人注目,是由一坊和一碑组成,保存完整。
明朝时,魏湾望族蔺尚文娶了赵氏为妻。他们的儿子蔺而如五岁时,蔺尚文去世,赵氏唯有独自抚养孩子。
后来,蔺而如中进士,做了户部主事,并与怀宗皇帝的哥哥大亲王结为兄弟。
崇祯四年,大亲王南游,泊舟魏湾,登堂拜母。当时赵夫人六十七岁,已经守寡三十五年。亲王回京后奏明皇上,皇帝命山东巡按监察御史在她门上建一石坊,赐“皇恩旌贞”四字以表其德。
230多年后,也就是清朝同治年间,石坊被一个叫苗殿奎的人用马车惊倒,蔺氏族人虽然没有提出异议,但是苗殿奎心中不安,立一石碑以补其过。
此次这座石碑也出土了。
4、魏湾三义庙石碑——
重修三义庙“万古流芳”
有一通清朝顺治七年所立的功德碑,碑首书“万古流芳”四个字,记述了重修三义庙的相关事宜。
三义庙位于魏湾东头,紧邻山西会馆,供奉刘关张三兄弟,此庙石碑出土,上面记载顺治七年重修三义庙。
魏湾三义庙内建戏楼,名为三义庙戏楼,也叫东戏楼,三义庙规模宏大,可容纳四五千人,每逢过年过节与庙会都唱大戏。
还有一通重修博川桥石碑,是民国八年所立,也是一通功德碑。这通碑重点讲述了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郭氏,靠乞讨为生,仍然捐钱4000的故事。
另有两通残碑,有部分碑文,不知其具体年代。还有两通墓碑。
5、还有石鼓和石镲——
兴佛寺的见证
此次出土的还有一个石鼓和一个石镲,原是魏湾和尚塔内的物件。
原来,自唐朝魏家湾建兴佛寺后,香火鼎盛,魏家湾商贾云集,为当地商贸重镇。巨德高僧圆寂后,僧众建塔,巨德高僧葬于此。
之后千余年间,凡僧人圆寂后均葬于此,得道高僧多建有佛塔,最后形成塔林。
据传,塔林有一镇塔之宝,椭圆形,三百斤重,为天然宝石。现今在世老人都曾见过,有人还曾搬动,后来被日本军队抢走。
佛塔毁坏后,从地下挖出大缸扣和尚遗体,尸首数百年不坏,在当地至今仍广为流传。
(本报记者 孙克峰)
http://s8/middle/61bd9819hb596380abf97&690
http://s2/middle/61bd9819hb5963915a431&690
http://s12/middle/61bd9819hb5963ad7afab&690
http://s4/middle/61bd9819h788f05f5d8a3&690
http://s8/middle/61bd9819hb5963c468df7&690
http://s9/middle/61bd9819hb5963e7b64e8&690
http://s16/middle/61bd9819h788f06670def&690
http://s8/middle/61bd9819hb5964196ae77&690
http://s8/middle/61bd9819hb5964257f137&690
http://s14/middle/61bd9819hb596457eaabd&690
http://s14/middle/61bd9819hb5964a6e39ed&690
http://s15/middle/61bd9819hb5964d3110fe&690
http://s2/middle/61bd9819hb596539ef681&690
http://s4/middle/61bd9819h788f087b9ab3&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