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大集中到融合数据中心的建设案例

标签:
金融多中心双活 |
分类: 数据中心 |
文/杨昂凯
一、
国内某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其业务比较多元化,该企业核心业务为金融类业务,对业务的连续性要求非常高。企业已经实现数据大集中,将各省数据中心的应用系统集中到总部,由总部统一建设数据中心,统一运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IT资源的重复投入。
企业实现数据大集中之后,虽然降低了集团整体IT投入,但是数据大集中也意味着故障的大集中。基础设施或者业务系统一旦出现异常,会影响到全国各省业务,影响范围变大。从网络架构上来看,数据网络与存储网络分离,前端和后端都有大量的接入层交换机,增加了接入设备成本。
数据的安全性、业务的连续性及降低成本成为该企业数据中心建设的关键目标。
二、
1. 传统建设方案
传统主备模式数据中心的业务只在主数据中心运行。企业结合灾备等级和业务需求,在备份中心部署了大量的备份服务器,但备只有当灾难发生、生产数据中心瘫痪时,灾备中心的业务系统才启动这些服务器,造成备份中心服务器资源浪费,广域网链路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传统灾备方案能够保证数据安全性,但是业务连续性比较差,一般需要采用手工切换的方式实现主备切换,切换过程容易出现不可预知的问题。
传统数据中心后端存储网络建设,是通过FC 光纤交换机建立独立FC SAN网络,实现服务器访问后端存储。FC SAN 网络与前端数据网络完全割裂,需要购买大量的FC 交换机。
2. 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简介
H3C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双活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和融合存储网络解决方案。具有完整的交付能力。该方案应用了最新的VCF云网融合架构,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在互联网化时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助其打造一个更加“快、简、稳”的新一代数据中心。
- 双活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根据企业业务系统呈现形态的不同可以实现主主双活、主备双活、动态主主双活等一系列模式,是业界最优、最成熟的应用级容灾方案。
- 融合存储网络解决方案通过网络融合技术,将数据中心前端与后端网络融合,不仅减少了设备成本,而且使数据中心网络变得更简单,部署更快捷。
三、
上文提到的某企业是H3C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典型案例,方案部署如下。
- 建设模式:采用典型的两地三中心建设模式,对于某省核心业务,在总部建设同城双活数据中心,实现应用级容灾。同时该省原有数据中心作为异地灾备中心,保证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两地三中心建设模式涵盖了业务高可用HA方案以及灾难恢复DR方案。
- 技术应用:数据中心之间选择标准的路由技术,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中心前端数据网络,选择横向虚拟化技术IRF2,提高设备和链路可靠性,同时简化管理。数据中心后端选择FCoE技术,实现存储网络与数据网络整合,减少了网络设备、链路与模块数量,降低网络成本。
- 网络架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为典型的核心-汇聚-接入三层架构,前端业务中间件WEBLOGIC部署在虚拟化平台,虚拟化资源池跨中心部署,并且由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实现流量负载分担。
http://www.h3c.com.cn/res/201408/06/20140806_1913513_image001_837243_30008_0.jpg
图1 数据中心组网图
如图1所示,该企业业务系统主要以IP地址形式对外发布,故核心与汇聚之间部署动态路由协议OSPF,便于路由自动注入。LTM 双中心内各自部署主备集群,通过路由健康注入(RHI)功能,分别将某业务VIP地址,以不同的路由优先级,注入到路由域中,同时LTM 对各自负责的计算资源进行健康探测。如果业务出现异常,撤销本中心的VIP路由,访问流量自动切换至备份中心。该方案实现H3C双活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中的分业务主备场景,不仅提高了灾备中心资源利用率,而且实现分业务的自动切换。在提高业务连续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灾备中心利用率。
在接入和存储网络部署融合存储网络解决方案,接入设备实现FC,FCoE和Eth端口混合接入。
http://www.h3c.com.cn/res/201408/06/20140806_1913514_image002_837243_30008_0.jpg
图2 数据中心后端网络拓扑图
数据中心后端网络拓扑如图2所示。接入服务器支持安装CNA/HBA网卡的服务器和支持FIP Snooping/NPV刀片服务器。接入存储即可以支持FCoE类型的存储,也支持FC类型的存储,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已有存储资源。
FCoE流量和Ethernet流量在服务器和接入层之间共享相同物理链路,减少布线。接入层后由设备物理端口分离,不再共享物理链路,更好保障SAN流量带宽。
融合存储网络解决方案的部署减少了FC交换机数量,简化了布线,降低数据中心网络成本。
四、
本案例中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融合了多中心与融合存储网络方案的优势,在提升业务连续性的前提下,提高灾备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分业务的自动切换,即某业务的故障迁移不会影响到其他核心业务,降低故障切换的风险;减少设备数量,简化网络部署,实现前后端网络的融合,降低数据中心建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