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几种交换架构的演进,前几天有读者咨询,想详细了解一下五种交换架构。在这里做一下整理介绍。
文/洪福成

数据在路由器内部跨端口、跨单板之间的处理,即是交换。交换架构是路由器设备的核心,决定了一台设备的容量、性能、扩展性以及QoS等诸多关键属性。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五种交换架构,包括:共享总线交换、环型总线交换、共享内存交换、Crossbar矩阵交换和基于动态路由的CLOS多级交换。
共享总线交换的主要特点是没有专门的交换网芯片,通过共享背板总线进行各线卡/接口之间的数据传递,各线卡/接口分时占用背板总线,各个线卡/接口处于平等地位,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缺点是交换容量受背板总线带宽限制,无法构建大容量系统。
环形交换实质上仍然是一种总线交换,相对于共享总线交换,其将总线移到线卡的芯片中,而不是在背板上,交换带宽有所提高,但是没有本质的改善。
共享内存交换与上述两种交换方式有本质不同,其特点就是各个线卡/接口共享一个高速的内存,通过读写内存中的数据来实现高速交换,交换容量可以达到几十G。但是,由于交换时延大、受内存读写速度的限制无法支持大容量交换等因素,共享内存交换只作为小容量设备和大容量设备的线卡内部交换方式。
Crossbar交换采用了一种矩阵结构实现大容量交换,单颗芯片交换容量可以达到数百G,多颗芯片负荷分担可以构建T级容量的交换网络。Crossbar交换有三个特点,即:业务调度采用集中仲裁、业务流选路采用静态选路、报文发送进VoQ虚拟输出队列。由于是集中调度,所以仲裁器的调度算法复杂度很高,性能扩展性较差,系统容量大时调度器容易形成瓶颈,难以做到精确调度。由于是静态选路,属于同一条流的所有报文将选择同一条路径进入交换网,当系统中业务流较为单一时,被选中的路径容易形成阻塞,而其它路径则较为空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共享缓存相比,Crossbar的交换时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CLOS架构,在本博客的其他文章中已经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什么是CLO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d83dc0100z4mt.html
100G之云内交换篇——面向数据中心的统一交换架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d83dc01011tdd.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