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网络接入层FCoE部署方案

标签:
数据中心接入fcoefcsanit |
分类: 网络 |
文/康乐
数据中心网络接入层是将服务器连接到网络的第一层基础设施,这里最常见的网络类型是用于局域网(LAN)连接的以太网,以及用于存储网络(SAN)连接的FC网络。为支持不同类型网络,服务器需要为每种网络配置单独的接口卡,即以太网卡(NIC)和光纤通道主机总线适配器(FC HBA)。多种类型的接口卡和网络设备削弱了业务灵活性,增加了数据中心网络管理复杂性、增加了设备成本、增加了电力等方面的开销。
FCoE技术,实现了用以太网承载FC报文,使得FC SAN和以太网LAN可共享同一个单一的、集成的网络基础设施,很好的解决了不同类型网络共存所带来的问题。然而,传统以太网LAN和传统FC SAN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在拓扑结构、高可用性、传输保障机制、流量模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在数据中心网络接入层FCoE规划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FC SAN + Ether LAN = FCoE”的原则是否适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给读者提供一些相关的设计思路。
1 FCoE技术部署模式
FCoE技术在网络中有两种部署模式,如图1所示。
http://www.h3c.com.cn/res/201012/23/20101223_1139182_image001_705337_30008_0.png图1. FCoE技术的两种部署模式
- FCoE只部署在服务器网络接入层。目的是实现服务器I/O整合,简化服务器网络接入层的线缆设施。服务器安装支持FCoE的10GE CNA网卡,并连接到接入层FCoE交换机(FCF或NPV),接入层交换机再分别通过10GE链路和FC链路连接到现有的LAN和SAN。
- 整网端到端(接入—汇聚—核心)的FCoE部署。FCoE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整网,除接入层交换机外,汇聚核心层交换机也支持FCoE功能;除服务器外,存储设备也逐渐支持FCoE接口。由此实现了LAN与SAN的融合,简化了整网基础设施。
FCoE整网部署是数据中心网络未来发展趋势,但在目前,业界还没有出现较为成熟的支持全网端到端FCoE部署的方案和产品,因此FCoE的网络接入层部署是当前的主要应用模式。此外,从保护用户现有投资(已建设的FC SAN)角度出发问题,也建议现阶段只在网络接入层通过FCoE实现服务器IO整合,简化接入层线缆部署,而保留原有LAN骨干与原有FC SAN骨干的独立性。为便于说明,后文以H3C S5820X(FCoE NPV 交换机)为例,说明服务器网络接入层FCoE的设计要素。
2 服务器网络接入层FCoE设计思路
FCoE技术是将FC帧封装在以太网帧中,允许LAN和SAN的业务流量在同一个以太网中传送。对于FCoE网络设计,应从网络模型的五要素着手考虑。
2.1 拓扑结构
服务器端安装CNA接口卡(10GE/CEE),同时承担以太网 “主机”和FC SAN “Initiator”角色。服务器操作系统将CNA接口卡当做两个硬件设备(FC HBA和以太网NIC)进行配置管理。所以对操作系统而言,可以不考虑FCoE的存在。
如图2所示是FCoE接入层交换机端的拓扑结构。交换机的FCoE端口(ETH1/0/1)上承载三类VLAN:服务器VLAN(承载普通以太网报文)、存储VLAN(承载FCoE数据报文)、FIP VLAN(承载FCoE初始化协议报文)。服务器到FCoE交换机的报文中,FCoE数据报文采用TAG方式,FIP报文和普通以太网报文采用UNTAG方式。FCoE数据报文对应的VLAN ID,由FIP协议与FCoE交换机协商获得。在部署时,应将交换机的FCoE端口配置成Hybrid类型,允许存储VLAN报文以TAG方式通过,服务器VLAN报文和FIP报文以UNTAG方式通过,并将该端口的PVID设置为服务器VLAN的VID。当该端口收到除FIP协议以外的其它UNTAG报文时,将在服务器VLAN内转发该报文。这里将FIP VLAN配置成“协议VLAN模式”,是为保证服务器在获取存储VLAN的VID前,FIP协议能够通过“协议VLAN”完成FCoE初始化过程。接入层FCoE交换机在正常转发时,来自服务器的FCoE数据报文,通过存储VLAN(TAG方式)转发到交换机的NPV插卡,并通过NPV插卡的FC端口上行到FC SAN。而来自服务器的普通以太网报文则按正常流程转发(图2中的ETH1/0/10是接入交换机的ETH LAN上行端口)。所以,就接入层FCoE交换机而言,主要功能是将从服务器端接收的报文进行LAN业务与SAN业务分离。
http://www.h3c.com.cn/res/201012/23/20101223_1139183_image002_705337_30008_0.jpg图2. FCoE接入层交换机拓扑结构
2.2 高可用性
传统FC SAN与传统以太网LAN在高可用性设计思路有很大差异。以太网通过全连接和全冗余实现高可用,而FC SAN则通过多个独立的纵向网实现多路径负载分担和高可用性。因此,在进行网络高可用性设计时,应将FCoE网络中的SAN业务与LAN业务分开考虑,并应用不同的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一个具备高可用性的FCoE网络,分别由具备高可用性的FC SAN接入网和ETH LAN接入网叠加而成。
http://www.h3c.com.cn/res/201012/23/20101223_1139184_image003_705337_30008_0.jpg图3. FCoE的高可用
在FCoE网络中与SAN相关的高可用性设计要点如图4所示:
- 正常情况(图4.a):服务器的两个CNA网卡通过两台FCoE接入交换机(SWA、SWB)分别向两个存储网络(SAN A,SAN B)进行注册,并借助操作系统中的多路径访问软件实现流量分担。
- 节点故障(图4.b):当某台FCoE接入交换机发生故障,或某个存储网络内部发生故障,服务器相应一端的CNA卡将停止FC报文发送,服务器另一个CNA网卡不受连接的SAN网络不受此故障影响,仍可以正常工作。
- 链路故障(图4.c):从服务器到存储网络侧,存在两段路径。其中服务器至每台FCoE接入交换机都是单链路连接,当此链路故障,则服务器通过另一侧FCoE链路实现访问。而接入交换机上行到FC SAN的链路可根据情况部署多条链路,所示。多链路情况下一旦其中某条链路故障,原本从该链路进行注册的FCoE服务器将自动切换至其它链路重新进行注册,不会影响业务使用,由此提高整网可用性。
http://www.h3c.com.cn/res/201012/23/20101223_1139184_image003_705337_30008_0.jpg图4. FCoE网络的高可性设计
在FCoE网络中与LAN相关的高可用设计要点如下:
- 从LAN的角度看,服务器的两个以太网卡采用NIC-Teaming方式上联接入两台交换机。接入交换机双归属与上行的以太网汇聚交换机,并通过MSTP+VRRP技术实现高可用设计。
- 当接入层采用N:1虚拟化(如H3C IRF)技术,将两台接入交换机虚拟化为一台逻辑设备时。服务器的CNA网卡的以太网端口可配置成以端口聚合模式,并与接入交换机采用跨设备聚合部署。但要注意的是,对于CNA的FCoE端口,考虑到FC SAN高可用性对纵向隔离性的要求,不能将FCoE端口进行聚合捆绑部署。
2.3 传输可靠性
传统的以太网是一种尽力服务的网络模式,当网络拥塞时有可能发生丢包,进而导致出现所丢数据包重传或超时现象。FC SAN网络依靠BB_Credit的流控机制,实现无丢包传输。FCoE技术实现以太网帧承载FC帧,因此要求以太网实现无丢包传输机制。目前, IEEE 802.1工作组和IETF正在制定CEE(融合增强型以太网)标准,目的是实现以太网的端到端可靠传输,如表1所示。在FCoE网络设计时,应在SAN业务相关的设备端口上部署CEE特性,以实现无丢包传输。
表1 CEE标准
标准 |
作 用 |
Priority-based Flow Control (PFC) |
使得多种流量类型共享以太链路,不同流量类型不互相影响 |
Enhanced Transmission Selection (ETS) |
将流量按服务类型分组,提供不同流量的最小带宽保证同时提高链路利用率 |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QCN) |
实现2层网络端到端的拥塞管理 |
Data Center Bridging Exchange (DCBX) |
提供增强以太网能力的自动协商 |
Layer 2 Multi-path (L2MP) |
消除2层拓扑中的生成树,通过ECMP来充分利用链路带宽 |
2.4 网络服务
FCoE的网络服务分LAN和SAN两类:
- LAN网络服务包括防火墙、服务器负载分担、网流分析等。这些服务通常由LAN汇聚层设备提供。
- SAN网络服务包括DNS(名称服务器)、RSCN(注册状态变化通知)、FDMI(通过带内通信管理HBA卡等设备的机制)等。这些服务通常由FC SAN核心交换机提供。
对于FCoE在接入层的部署模式,可以不考虑上述网络服务对网络设计的影响。
2.5 流量模型
在FCoE网络中,SAN业务流量主要存在与纵向(从服务器到存储设备)。因此在设计FCoE网络时,可根据服务器数量和带宽需求,明确定义FCoE接入交换机上行SAN端口收敛比,以此提高SAN网络的传输性能。
3 结束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数据中心网络接入层FCoE规划设计时,“FCoE ? = FC SAN + ETH LAN”。答案已经明确 —— 该等式成立。换句话说,FCoE在接入层的部署模式无需改变现有FC SAN的运行管理模式,实现了对已有FC SAN的投资保护,同时还减少了服务器接口和电缆数量,降低了服务器能耗。此时的FCoE网络设计就像是LAN接入层与SAN边缘层的物理叠加,结构清晰、配置简单,这也是现阶段FCoE技术最成熟的部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