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雕刻标准

(2010-09-17 17:59:34)
标签:

ietf

ieee

11n

标准

it

分类: 网络

文/史扬

作为互联网领域最具权威的两大研究组织,IETF和IEEE各自具有鲜明的学术风格。但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依靠严格的流程、一流的专家来保证质量。严谨加细节让其输出的标准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009年11末,结束了为期一周的IEEE大会,我坐在从美国亚特兰大返回北京的航班上,考虑如何总结此次出差的收获时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将这些标准世界里的所见所闻与更多关注互联网领域发展的客户来分享。从2007年开始,我间或参加了三届IETF大会和一次IEEE大会,期间提交了4篇IETF草案,深刻体味到了每一个标准诞生背后的严谨、坚持和辛劳。

  • IETF

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创始于1986年,是最具权威的全球互联网领域技术的研究组织,主要负责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的研发和制定。几乎超过90%的互联网技术标准都是由IETF制定的,如TCP/IP、IPv6、路由协议、FTP、POP、SNMP等协议。“没有IETF就没有互联网“是对IETF地位的最精辟阐述。

作为跨国民间组织,IETF只接受个人名义注册的成员,强调组织的中立和独立性:“我们拒绝国王、总统和投票,简单多数和可运行的代码就是我们的信仰。“ IETF的参与者都是志愿人员,每年召开三次会议,每次大会都有一千多人潮水般涌向这个互联网的技术殿堂。

IETF从来不把自己输出的技术标准方案称为标准,而是称为RFC(request for commented)。但是这些RFC恰恰成为了各厂家、各组织自发支持的标准。“无形胜有形”,这种非强制性背后的自觉自发足见IETF的影响力。

RFC的制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极大地区别于ITU、IEEE等标准组织。一篇RFC诞生可能源于一个或多个工程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他们将问题和解决方案用草案文本的方式进行阐述。经过N多轮的修改,当草案一旦通过工作组及IESG(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负责内部流程等管理)等评审,将成为RFC进行发布。当然,只有很少的草案能够幸运地成为RFC,而且普遍经历至少两年以上的光阴。

IETF强调的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不是超前的技术研究,Engineering是每篇RFC的主题。每篇RFC都在聚焦解决一个小问题,是点滴的改良而不是巨大的革命。滴水成河、聚沙成塔,IETF多达5000多篇的RFC汇聚成了惊人的力量。

伴随着最初的ARPA Network到今天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应用发展,IETF不仅专注于TCP/IP、IPv6、路由协议、Mobile IP、SNMP等传统领域,而且开始更加关注P2P、物联网等应用层热点技术。

让国人欣喜和自豪的是:在最近IETF几届大会,中国军团每次多达50多人参加大会。通过持续的专注,在众多领域发挥了影响力,如清华大学在IPv6、移动研究院在P2P、华为在智能波分的控制管理、H3C在无线接入点管理方面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创始于1963年,涉及了通讯、自动化、电子等诸多领域。着眼于持续在电子、通讯和计算方面取得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进展。显然IEEE更有学院派气息,所以有这样的说法:IEEE标准是穿西装的制定的,IETF标准是穿夹克的制定的。

802是IEEE在通讯领域的一个标准工作组编号,主要负责制定通讯网络在链路层、MAC层和PHY层的协议标准。802专注的领域和IETF有显著的不同,后者关注于“网络的物理层之上、更高应用层之下”。802又包括了802.1、802.3、802.11、802.15、02.16(即WiMAX)等众多子工作组。

和IETF相比,IEEE的标准流程体系的流程更为复杂,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每个标准诞生前,都经历了研究组、PAR(Project Authorization Request即规格)、Use case、提案、草案、工作组评审等众多环节,目的是要解决一个完整的“大”问题。我们不妨可以从802.11n诞生的历史来理解基本流程:2002年9月,成立了高吞吐研究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组陆续输出了PAR、MIMO信道模型等系列文档。2003年9月成立11n工作组,输出了功能需求等系列文档;2004年9月开始讨论第一个提案;2006年初诞生了草案的v1.0版本;2007年2月诞生了v2.0版本,但是仍然有3000多个文档或技术问题待修改。又经过的两年,直到2009年9月11n标准才正式发布。整个标准制定历时7年。

我一直关注和跟踪的是IEEE 802.11工作组,即无线局域网标准工作组,它又包括了多个子任务组,如802.11n。802.11工作组目前的趋势和热点是:在保证较高带宽(802.11a、802.11b、802.11g、802.11n),在解决了无线安全(802.11i、802.11w)、无线QoS(802.11e)、无线资源管理(802.11k)等基本课题之后,下一步关注点是对视频等高带宽业务(如无线传输高清视频)的支持,因此新成立了802.11aa等系列工作组。其中,802.11ac目标是在频宽不超过80MHz时,多用户的聚合吞吐在MAC层测试值至少1Gbps。802.11ad目标是60GHz这个非license的超高频段下,距离10米时,吞吐在MAC层达到1Gbps。无论802.11ac还是802.11ad,都依托了11n所引入的MIMO等关键技术,但是将物理层规格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如11n支持的最大MIMO数是4×4,而802.11ac将规格提升到了8×8。802.11aa工作组所关注的是通过对MAC层的优化来改进对视频业务的支持。总之,更高的吞吐和更好地服务视频业务将是802.11工作组下阶段的主旋律。

IETF和IEEE这些标准组织依靠严格的流程,更依靠一流的专家来保证质量,这些专家熟悉和精通每一个技术细节。精湛的技艺背后是严谨的习惯。我的一篇IETF工作组草案对于一个功能描述最初使用了“SHOULD”关键词,结果工作组考虑到场景,要求用“MUST”,但是有专家坚决反对。这个修改的讨论反复了多次,历时近半年才无人反对。严谨加细节让IETF和IEEE输出的标准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真正的标准不是写出的,是雕刻出来的。

至今,让我最惊叹的技术演讲是在IEEE听的,太完美了。无论IETF还是IEEE,有少年得志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光环的背后是无比的艰辛:作为业界和所在公司的技术权威,他们普遍同时参加IEEE和IETF大会,甚至包括ITU、3GPP等大会。像IEEE和IETF大会,各自是每4个月一次,每年还有3-4次的中间会议,连续奔波于多个会议,仅旅程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曾经凝视着一位老专家,拷问自己:我能够用一生的时间,像他们这样虔诚地追寻技术,探索未知,保持好奇心吗?我想:不论做什么,一个人如果能够毕其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这样的人就是伟大的,至少没有虚度。

 

本文作者史扬,是H3C无线产品线的技术专家,主要关注无线安全、802.11n、CAPWAP等技术方向。自2007年末开始参加IETF大会,已经提交草案4篇,其中两篇关于无线设备管理的草案预计今年成为RFC。2009年末开始参加IEEE 802.11工作组会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