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系列(二):IPv6助力教育信息化发展

标签:
ipv6cernet2it |
分类: 网络 |
文/赵晓亮 李子木(清华大学网络中心)
上个世纪后半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做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也快速发展起来,为提高教学质量、共享教育资源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如今,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技术已比较成熟,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研人员与教育工作者仍在积极探索新的教育信息化手段和模式,以期找到更好的新工具新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扩大远程教育的范围,尤其是实现对我国偏远乡村地区的覆盖,从而从技术上帮助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笔者对教育信息化领域了解有限,本文仅从网络发展的角度阐述一些在这方面的观点,以供探讨。
Internet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发展,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设施。随着上网人数的日益增多和联网设备数目的持续增长,IP地址的不足越来越成为因特网下一步发展的瓶颈。时至今日,90%的IPv4地址已被使用,剩下可用的地址空间不足10%。预计在2011年前后,IPv4地址将被耗尽,新生的网络将不能再从正常渠道获得IPv4地址。早在1998年,IETF就制定了下一代网络标准IPv6来提供海量的地址空间。10年后,当人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地址耗尽问题时,或早或晚升级到IPv6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在这方面,中国走出了较早的一步。自2003年始,由国家发改委主持,八部委联合组织启动了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其中,清华大学等单位承担建设CNGI示范网络的学术核心网CERNET2。CERNET2主干网采用纯IPv6协议,为中国100多个高校提供IPv6的高速接入服务,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纯IPv6网络。与此同时,韩国,日本等国也积极发展本国的IPv6网络,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虽然仍拥有数量可观的IPv4地址,但未雨绸缪,他们也通过政府采购等杠杆积极推动IPv6在本土的部署与商业化。
http://www.h3c.com.cn/res/201002/22/20100222_928352_image001_663849_30008_0.jpg
图表 1: CNGI-CERNET2主干网拓扑结构
那么,IPv6对教育信息化是否有助力作用呢?简单地从网络体系结构上来说,IPv6的发展与教育信息化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IPv6在网络层,主要解决地址问题;教育信息化在应用层面,主要解决教育手段的问题;二者并行发展,理论上互不影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认为,网络层作为Internet网络层次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环,从IPv4到IPv6这一巨变将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新的网络特性,这些特性可能催生新技术新应用,也为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不揣孤陋,我们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IPv6较好地恢复了Internet原有的“任意两台联网设备都可以任意通信”的联网理念。
尽管这一理念因为缺乏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而备受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这一理念,Internet,尤其是在其早期,才得以高速发展。而后,由于IP地址缺乏等原因,人们开始使用地址转换NAT设备。大量NAT设备的使用使得双向通信变的很困难,常常需要人工配置或采用特殊的NAT穿透技术后方能进行。但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是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远程教育场合,这就需要网络具备提供良好的双向通信的能力。可以设想,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不再局限于以老师“推”知识(如课堂视频)或学生“拉”知识(例如课件下载)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向类似P2P的教学模式演化,即老师在把知识“推”到学生端的同时,也实时地从学生那里“拉”一些关于学生的认知状态、疑问困惑等信息。这样一种P2P的通信模式需要网络层提供透明的无障碍的双向信息通道。在这一方面,因为IPv6能够提供海量的地址空间,网络可以不再需要NAT设备,从而为这样的信息通道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层面的支持。
二,IPv6的地址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实现“因人施教”的教学模式。
在IPv4协议中,一个IPv4地址既是被用作确定用户在网络中的位置,同时也是用户身份的标识。当一个用户在网络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其IP地址往往也随之变化。例如一名学生从校园网络转到移动互联网时,虽然还是同一个用户,但因为教学系统看到的是一个新的IP地址,系统会将其视作一个不同的用户,原有的会话进程将被中断,用户需要重新登录,这样不利于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而IPv6采用了新的地址结构,对一个128位的IPv6地址,可以使用其前半段来标记用户的网络地址,用后半段来记录用户ID,前半段地址随用户网络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但后半段(用户ID)保持不变,这样在网络层就可以保持用户ID。,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无论用户(学生)处在哪个网络,都可以根据用户ID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教学服务,做到因“人”施教。
三,IPv6与移动通信网络、手机设备相结合,令存取教育资源更为容易,有助于促进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下一代的移动通信网与Internet互联互通时同样会面临地址空间不足的瓶颈,而IPv6正是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IPv6的发展将能促进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我们知道,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型城市,而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极其有限。相对于固网通信或卫星通信来说,以3G和4G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更廉价更方便的网络接入方式,能够覆盖到我国广大的偏远地区。他们提供的信息通路,使得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被更多的人远程共享。可以想象,通过IPv6与移动通信网络的结合,城市和乡村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会有一天成为可能。
四,目前,IPv6的应用资源包括教育资源仍较少,这是发展IPv6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净化网络空间、优化已有教育资源的良好的机会。
在建设IPv6网络、将IPv4资源逐步移到IPv6环境中的同时,需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督和筛选工作,从而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纯净的,优质的,日益丰富的信息网络环境。不可否认,在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考虑到如今的网络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一度泛滥成灾的局面,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抓住时机,使下一代网络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高创新,内容上也更文明更健康。
IPv6将会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首先是IPv6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问题。近几年来通过国家的大量投资与建设,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基础,但现阶段仍然缺乏IPv6资源和有着鲜明IPv6特色的应用(IPv6 Killer Application),这会成为IPv6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我们认为,应该更广泛的联合软件开发者及业界相关人士,集思广益,根据IPv6不同于IPv4的网络特性,开发崭新的基于IPv6的应用。在这一方面,大学生们的能力尤其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热情,而且将会是IPv6网络的第一批使用者和受益者。我们可以考虑通过例如“大学生IPv6创新大赛”这样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和开发基于IPv6应用程序,这也将为IPv6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人才和知识上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