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安防变局中监控软件厂商的定位

(2010-06-08 10:04:02)
标签:

安防

监控

价值链

合作

it

文/廖旭东

    IP监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监控产业的快速变革。尤其是随着联网成为监控系统的一个基本特性,监控系统中的软件部分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市场发展水平、用户心理及软件盗版等问题,软件在安防行业长期被忽视,甚至在用户的项目预算中往往成为赠送的条目,传统的监控厂商几乎无一例外的以硬件为主。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传统的监控厂商发觉自己在项目中的话语权正在逐步减弱甚至消失。在用户看来,单纯谈产品、谈性能指标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用户的关注点正在由简单的产品组合转向系统的应用、管理和增值等。在这个过程中,硬件的价值正在不断降低,虽然它可能仍然表现为项目预算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在影响用户选择方面,软件、服务、标准等柔性因素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市场环境和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价值变化,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和业务应用软件的地位日益重要。以平安工程为例,2006以前的平安工程多以模拟与数字结合为主,软件平台更多用于实现后端DVR的联网,对系统而言是无关紧要的辅助管理手段。2007年以后,随着IP监控系统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以及运营商的强力介入,管理平台成为平安工程监控系统的核心,核心管理平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表现和后续演进发展能力,它对整个平安工程监控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大量平安城市建设初步到位,很多主管单位开始关注承载在治安监控系统上的实战应用,这些应用包括GIS、警视联动、智能视频应用等,这些应用绝大多数都是以软件形态体现。此时,软件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至于运营监控系统,平台的地位更是具备绝对统治力,运营商的业务开展、运营、管理、维护等全部系平台于一身。无论是电信的“全球眼”,还是以前网通的“宽世界”,其核心都是架构宏大、逻辑严密等的软件平台。

    其他如交通、港口、园区等领域的安防监控系统及环保、安监等行业的监控应用系统,都是如此,软件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尤其是行业化的应用,软件的价值更是超出了产品和方案本身,行业化的上层应用软件往往成为厂商和集成商锁定客户,实现长期服务价值的法宝。

     软件的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很多厂商和集成商都加大在软件方面的投入,希望通过软件获得新的机会或是更大的价值。

然后,很多东西总是看起来很美,吃到嘴里却是苦涩,软件市场尤其如此。相对于硬件形态的产品,软件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没有硬成本,二是很灵活。这两点可以说是软件最大的优势,但是落实到市场上,往往成为很多软件企业最大的痛。

    “中标前看到的全是利润,实施后无休止的维护成本”,这几乎是所有监控软件厂商都遇到过的经历。很多专业监控软件平台厂商以及IT厂商怀揣西部淘金的热情与期望进入监控市场。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很多软件厂商经历了由初期的期望、获得项目时的兴奋、持续维护期的煎熬、到最后放弃时的无奈,在体验了五味杂陈后,不得不悻悻的退出软件开发或是开始转型之旅。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的监控软件市场过于混沌。

    简单分析一下,目前监控市场的软件,从定位上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较为通用的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完成监控系统的设备管理和基础业务调度管理;另一类是和用户实际业务结合更紧密的应用软件。当然,在实际部署中,也有将这两部分综合在一起的情况,在一些封闭性行业应用中尤其如此。

这两类软件对厂商的开发、服务模式等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

    对监控管理平台软件而言,其通用性强,任何监控系统中,对图像的采集、编码、传输、实时监控、存储、查询、录像回放等基本功能都类似,只是随着规模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架构。因此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应用的范围广,其标准性也相对较好,容易实现软件产品化。因此,开发此类的软件厂商较多,市场竞争相对激烈,相应的单产品价值低,厂商一旦进入该领域,其发展目标也必然是产品化,否则软件的开发成本及后续的软件升级维护成本根本无法收回。既然产品化,就必然需要广泛部署,因此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否则软件维护的压力和成本会非常高,相应的,通用型软件的开发流程都要求非常严谨,一般都会采用相应的软件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而应用软件则不同,应用软件与行业业务紧密相关,相对而言,应用范围窄,产品可复制性差,最多在本行业具备可复制性。同时,由于和用户业务及使用习惯密切相关,客户难免有个性化需求,要求厂商的需求反应快,开发决策及调整机制灵活,更接近于工程开发。但是由于直接服务于业务,价值容易体现,单产品的价值远高于通用监控管理软件平台。

    目前,在整个监控市场,几乎所有的软件开发都可落入这两大类中,但是从厂商的定位看,则要混沌得多。国内的整个监控软件市场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它不同于IT软件市场,后者的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平台(如GIS、数据库等)、应用/集成软件等,无论是技术应用还是厂商定位,层次都很分明,而在很多监控项目根本无法将软件分为基础通用软件和应用软件两个层次。究其原因,一是应用需求本身尚未足够层次化,前期监控应用水平较低,基本以基础的“看、控、查、管”为主,上层应用占的比重小,市场基本上是个硬件市场,软件成分很少;二是市场尚未足够成熟,基本以地域或客户群的割据竞争为主,市场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目前整个监控行业可以说几乎没有真正的产品化软件,很多监控管理软件厂商干的活和集成商软件并没有本质区别,基于DVR/DVS厂商提供的SDK实现对这些DVR/DVS的管理配置功能和“看、控、查、管”功能,80%以上的工作量都是在这个层次上低水平重复。同时由于每个监控应用都有一定的行业化个性化需求,每个项目都需要特定的版本,无法专注于基础软件的完善。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专业监控软件平台厂商迟迟无法实现软件产品化的梦想,陷于项目的工程软件开发泥潭;另一方面很多行业集成商自己不得不去适配各种DVR/DVS,将大量的开发资源投入到对自身而言是低价值的监控基础功能开发上。

    曾经走访过几个业界比较知名的监控平台厂商,谈起当前的处境,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泥坑”一词,摇头苦笑。也走访了很多集成商,面对当前用户的各种业务需求和监控管理平台多而弱的局面,也多有无奈和无助,不得以从最基础的监控管理软件平台功能开始搭建自己的系统。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过去的监控市场中,由于软件部分占的比重过小,被严重边缘化,监控平台软件企业多在为生存而挣扎,无法聚焦于自身核心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再有,由于长期以来监控方案以硬件为主,管理软件平台无论从功能还是价值上都有限,复杂度也不高,真正的大的集成商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从而导致了整个监控软件市场的一片混沌。

    但是随着联网监控出现以后,监控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要求日益提高,业务应用日益丰富,软件在项目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对软件架构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软件实现复杂度也越来越大,软件市场进一步分工的趋势愈发明显。监控软件平台市场的进一步分工将成为必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合理的产业链分工是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大企业能够承受研发、市场的大投入,但需要有相应规模的市场支撑,同时需要专注,所以在监控软件市场中,更适合做平台。但是相对而言,大企业的管理、决策和运作成本也较高,在对客户定制化需求响应方面必然存在着灵活性和机制上的不足。而中小软件企业,虽然其市场覆盖规模及研发投入无法支撑其基础平台软件长期的开发和发展,但是由于其服务的客户群比较聚焦,对特定客户群的需求理解会更到位,同时机制上更加灵活,对客户化需求的响应也更灵活,所以在监控软件的行业化应用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

    最好的办法是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给最终客户提供一个强大、稳定同时又贴心的监控软件解决方案。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无论是硬件厂商、基础平台软件厂商,还是应用软件厂商,都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价值链。在当前的安防变局中,每个监控软件企业都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合理的定位是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开始。

    当然,要做到这点,需要市场、技术、渠道等多方面的发展。毕竟,一个解决方案价值链的形成和成熟是需要几年的努力和磨合的。可喜的是,随着监控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成熟,监控行业的分工与合作也正沿着此轨道加速发展。

    希望在前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