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基础建设新思路——IT-API

标签:
it建设it-apiit-cmmit |
分类: 管理 |
文/李德刚
谁都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网络复杂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实际情况却正向此发展。如何科学地进行IT基础架构的规划和建设,是每位信息技术主管都需要面临的挑战。
IT技术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已经超过二十年,从最初的工业自动化、手工报表替代到现在的商业智能BI、柔性制造;从最初简单辅助工作效率和沟通效率的提高,到现在企业信息流总线和融合通信;从最初的软硬件完全依靠国外引进,到现在可以基本脱离纯国外的软硬件搭建。IT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已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架构体系。在一些走的比较超前的行业中,IT系统已经发展成为支撑业务增长的强大动力,并不断向着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迈进。
http://www.h3c.com.cn/res/200902/16/20090216_778486_image001_637480_30008_0.png
图1 IT技术的价值演进过程
工具属性逐渐消退,战略属性逐步体现。
这个过程充满曲折,不断的摸索、实践,我们交了不少学费、走了不少弯路,很多行业的CIO对此都深有感触。比如企业的网络建设:一开始就在一个办公区域,只要能简单连通、大家能发发邮件上上网就行;后来上ERP、CRM等等,企业出现多个分支,这时开始划分VLAN、上路由、选线路;现在企业规模扩大出现多个子公司、控股公司、分厂等等,网络上要有语音通讯、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还要考虑信息安全、病毒防护等等,多个网络功能模块、不同的技术体系,此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已无法很好满足要求。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AT&T公司的网络机房就像近代通讯史的博物馆,据说只有不到5、6个老资历的工程师才能说清楚其整个网络的连接状况。当然,谁都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网络复杂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实际情况却正向此发展。如果在初始建设时无良好的规划,我们只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调整、不断更改,毕竟不能每次都像重新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那样简单的推倒重来,而且大量的业务负载也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经过大量实际部署和应用洗礼的信息技术主管们已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在面临大量原有设备需要更新换代时,都非常希望能一改以前的建设方式,不再将系统置于勉强能用或时常处于变更状态,而是像现代软件一样拥有模块化的基础架构,并且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应用需求。
针对性的全面规划
是否有较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核心就是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全面规划。针对性是指,如果是IT基础架构的问题就需要相应的专业服务来提供规划建议;而全面则指,对整个IT系统中的任何组成部分进行规划时都应充分考虑全局的业务部署和数据流。举例来说,企业的IT系统可以大致分为应用层、基础架构、以及运维支持流程三个部分,在基础架构中又可分为网络、计算和存储三个核心元素,当规划细化到这一层面时,由于不同技术维度关注点的不同,就需要相应的专业规划方法。
脱离目前实际情况的规划是盲目的,在规划之前需要对自身IT系统建设状况有明确把握。比如说目前的IT系统规模如何;应用层主要的技术体系、B/S还是C/S应用居多;基础架构是否完备、是否已具备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运维流程是否规范、是否已具备ITIL的实施能力等等。然而对于信息技术主管来说了解现状是前提条件,并不是关注的重点,真正的重点在于如何把握现状寻找差距。这个差距是指如果自己在同行业中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如何把握好发展方向和前进步骤,快速赶超;或者自己已做到同行业的领先水平,但是下一步如何走,如何来保持。
IT系统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可由诺兰模型演绎的IT-CMM来归纳。IT-CMM作为信息化发展论的成果,明确了不同发展阶段,IT系统基础架构和组成,告诉CIO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关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利用IT的方式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之上,将IT基础架构进一步分解,可以得到网络等不同技术维度的CMM模型,这个模型中不仅包含很多量化的技术点或指标,还包含规范的组网模型。将目前企业网络状况的技术点或关键指标进行比对,就可明确企业网络处于何种发展状态,并明确和标准模型之间的差距,以作为后期规划所解决的重点所在。
http://www.h3c.com.cn/res/200902/16/20090216_778487_image002_637480_30008_0.jpg
图2 网络管理模块CMM评判表及网络与IT-CMM对应关系示例
通过与标准评判表的比对,我们可以得到各网络模块的CMM等级,综合各网络模块评判结果与IT-CMM评判表进行比对,确定出整体的CMM等级。
有了根据IT-CMM的评估结论,我们可以进入到详细规划阶段。在规划时我们必须选取一定的约束条件,作为规划的标准和参照,根据技术维度不同,所选取的条件也不同。约束条件的选取和后期的运维关注点密不可分,如网络系统所考量的核心就是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这和业界熟知的ITIL框架在技术维度上的管理参考点是完全吻合的。有了约束条件之后,需要根据评估时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此过程中,往往要参考大量同行业甚至是跨行业IT基础架构的规划经验,以形成完整规划方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规划方案时间跨度较长,符合标准信息化建设周期3-5年的要求,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点可以进行适当微调,同时规划方案可以作为后期IT建设的标准模板,避免消耗过多时间在不断的选型和招标工作中。
http://www.h3c.com.cn/res/200902/16/20090216_778488_image003_637480_30008_0.jpg
图3 规划参考点的选取可参照ITIS IT基础架构规划框架
这里以网络为例,综合分析现代企业网络位置分布、职能、策略部署等因素,典型的网络结构我们可初步分为园区网络和广域网络两部分,在园区网络中可以进一步分为数据中心、园区骨干和园区接入三个模型。根据实际评估情况我们可以将现网依照前述模型进行模块化分割,明确界定各网络组成模块,然后对各模块分别进行演进规划。如果选用性能作为参考点,规划的原则是适当超前的弹性设计策略,过低的性能规划导致网络系统承载能力处于临界状态,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限制业务发展;过高的性能规划导致网络系统能力富余,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投入压力,造成浪费。在规划时可借鉴下图中的典型数值,并带入性能计算公式W=Σ[ Nx×Wx ](其中,W为总带宽值,Nx代表不同应用系统的用户数,Wx代表不同应用系统的典型带宽值),得到最低性能阙值和最高性能阙值,从而得到弹性的性能区间作为设备组成和功能部署的依据。
http://www.h3c.com.cn/res/200902/16/20090216_778489_image004_637480_30008_0.jpg
图4 常见业务流量分布表
最后将各模块组合为整体网络方案,并以分阶段分步骤的方式明确具体实施规划和功能提升。在具有完善的规划方案后,网络系统具备自身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可灵活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各种需要,为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提前铺好康庄大道。
方法体系——IT-API
我们将上述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一套构建IT基础架构的方法体系——IT-API。其API的含义分别由Assessment(评估)、Programming(规划)和Implementation(实施)三个环节支撑,相当于为企业的IT发展提供一个软性的调用接口,紧密结合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灵活调用各种成熟技术方案,实现全面规划,最终形成企业IT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在IT-API的帮助下,用户可集中精力于业务需求的IT实现和日常的高效运维,避免陷入各种硬件产品、方案学习和细节比较的泥潭,从而大幅提高IT投入和IT服务交付的效果。实际上很多IT建设比较成熟的企业(如一些以IT技术为自身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已自然进入到这种形式的轨道中,并不断提升成为良性循环。
总之,对于IT基础架构的建设规划,优选长期耕耘在此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借鉴其在不同行业借此给企业提供完善的IT基础架构评估、规划、实施服务,以达到帮助CIO简化IT建设,从而关注业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