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理解的思考
(2010-11-26 19:17: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坛足迹 |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理解的思考
【摘要】“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曾详实说道。数学作为科学的皇后,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而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适当追问,有助于学生辨别性的阅读;有效补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慷慨给予,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理性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可见,数学离不开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现象:
1.开公开课,学生作业后要交流,此时较多是借助实物投影。
3.此时你若看一下课堂,老师往往是指着展示的“样本”熟练地分析着,下面的学生有批作业的,有改作业的,也有茫然地睁大眼睛楞着的。或是老师赶集似的“这题目对吗?”学生应和着“对”,很快作业就交流结束,而原先不会解题的同学依旧是不会。
笔者曾跟一些教师聊起“为何不给点时间,让学生把展示的作业仔细阅读,理解一下,然后再分析”?他们说,本想请学生来介绍思想方法,有时怕学生讲不清楚,有时因为时间紧张,所以就出现了如上不和谐的一幕。
由此看来,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是必要的。否则难免会出现“老师的无奈是学生的悲哀”!笔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对数学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提出以下观点和大家商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阅读”,不局限于语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的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水平往往很不相称,就像一个失去平衡的人,很难较好地发展。
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解决问题、判断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因此有较强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极其重要。
数年前,我带过这样一个学生。当时他读四年级,数学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语文略有差距,但也算好。到六年级的时候,他的数学老师经常找我茬,“你不是说他数学拔尖嘛,你看看现在,只能中等了”。处于关心,也处于好奇,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他数学之所以下降,失分之处多数来自“文本问题”,也就是数学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缺乏,使得他无法把题目意思理解透。显而易见,要让学生的数学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就必须学会理解这种数学文本。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理解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门实用学科,但有许多人在今后的人生中居然看不懂某些产品的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从中不难发现数学阅读理解的必要性。《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记得最近听了一堂五年级新授课“小数乘法简便运算”,在师生借助整数乘法简便运算得出小数乘法也有简便运算定律后,老师选了5道针对性题目让学生练习。在老师利用实物投影“讲评”作业时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老师拿着笔看着投影仪上的作业,边读边批(课后那老师说到是因为时间紧张,所以这样安排的),学生眼睛一上(看电视机屏幕上的结果)一下(看自己的作业),甚至有同学连找题目看答案都来不及,作为听课老师,我留意了周围的数位学生,发现有部分学生给自己的简答过程一塌糊涂的作业居然也打了“√”。最后老师让全对的同学举手,发现全班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很明显,如果老师在分析每一题之前,先让学生阅读投影仪上的题目进行理解,而后不管是学生自己介绍还是老师评析,效果肯定要好很多,至少不会出现连自己错了也不知道的现象。毕竟这是新授内容,学生要理解且掌握的。显然,我们不能为了赶时间,而放弃学生思考阅读的时间,有时只要半分钟或许就能使学生知识有所掌握理解,思维得到活跃,你的课堂就会擦出令人羡慕的火花。
有时也可以在新的知识学习后,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从而进行阅读。如“圆的周长”学习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去阅读教材,重新回顾获得圆周率概念以及推导周长公式的过程。1.教材上是用哪些办法把圆周长转化为线段来测量的?2.教材是用什么办法发现圆周率的?你自己又是通过几次测量发现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阅读理解培养的策略
(一)适当追问,有助于学生辨别性的阅读
追问能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再次全方位的把握思路,暴露真实的思维进程,便于教师把握教学,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追问”在我的教学中总会不经意间的出现。教学“1,9,9,8,1,9,9,8,1,9……共有1989个数字,有(
(二)有效补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
有这样一题:“小玲卖服装,共卖出两件服装,各卖60元,1件赚了20%,一件亏了20%,是赚了还是亏了?”作业交流下来,无外乎如下想法:其一,一件赚20%,另一件亏20%,那不是正好吗?没有赚也没有亏;其二,赚20%就是多20%,60×(1+20%),亏20%就是少20%,60×(1-20%)。原来是“赚了20%,亏了20%”这出了问题。
为了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题目,我与学生进行了沟通。
“赚20%什么意思?”
“多20%”既然学生已知道赚20%就是多20%,“那是谁比谁多20%呢?”
“那到底是谁比谁多20%呢?你能不能把这条信息补充完整。
“售价比成本多20%”。
“我还发现售价已经告诉了,是60元,只要求成本可以了。”
“亏20%,也是一样的,先补充信息”
……
很明显,文本表示不够完整时,往往会有碍于学生对意思的正确理解,“补充信息”是很好的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慷慨给予,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了,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习得的知识才会更加深刻。在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会有多样的生成出现,或是错误的,或是正确且有新意的……
脑海中还依稀保存着上个学期我上的一堂公开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用两根16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谁大,为什么?”这是我预案中的一道自主探究题。当初我是这样进行的:幻灯出示——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方法,方向等)——反馈交流。在反馈交流的时候,学生举手蛮积极的,我随便请了位学生,当该同学在借助实物投影分析时,我发现下面的学生很茫然。我立即给了学生2分钟左右的时间先自己阅读该同学的解题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不时发现灿烂的笑容洋溢在些许学生的脸上,他们还不时点头),而后由该同学重新介绍他的想法。该学生话音刚落,台下掌声一片。试想:如果当学生“茫然”的时候,我没有临时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静下来先阅读理解,下面的学生能豁然开朗吗?能产生共鸣吗?是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学会洞察,要舍得在必要时,“浪费”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如此,交流的空间就会更宽更广。
(四)理性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定律的理解
阅读过程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围绕他们提出的质量较高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并组织讨论,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曾看到有老师这样执教的。在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老师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我想这位老师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解题,同样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这是在他们人生途中重要的环节。
数学既然如此离不开阅读理解,那我们为何不从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落实,力争我们的孩子能成为会阅读,会理解的现代数学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万江
3、郝安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阅读、写作”引入数学教学》.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中心
4、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