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永和九年作”砖

标签:
又一人愿查到现象中心线 |
分类: 姑妄言之 |
近来收藏古砖甚热,尤其是“永和九年”砖,则更成为收藏的焦点。真是天随人愿,你要“永和九年”砖,“永和九年”砖便不断出土。你看看,下面这块是不是很面熟?据说它不久前出土于余姚。它的原拓,也到了我手里。
http://s2/mw690/61bcdb26tx6CAskI3fj21&690
我一看,觉得它不象晋砖,应该是现代人的作品。这几个字写得不赖,但明显带有现代气质。
字有五个,便有一个排列的问题。它这种排列,书法上称“蛇行”,每个字的直向中心线,与直格中心线不一致。不是不可以,但古人极少应用。这种排列方式,连恣意汪洋、八面出锋的米芾也只是偶一为之。可米芾是宋人。晋代的兰亭序、唐代的圣教序乃至出自民间的古砖铭文,无论它书法高下,则一概是“贯珠”式,遵守同一条中心线,不会有意摇摆。况且,砖的厚度本来就有限,也许制砖者(无论是出钱的还是出力的)不想因“蛇行”而使字体变小。我特意请教绍兴的古砖研究名家千年月老弟,他也说一时想不出第二例。我视界有限,只好缩小范围,我们先看看“永和堂藏東晉永和九年古磚精拓十八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ee 65f30101anl7.html),就没有一款是蛇行安排的。
http://s5/mw690/61bcdb26tx6CAsAlQEsb4&690
http://s14/mw690/61bcdb26tx6CAsAKQcl1d&690
http://s4/mw690/61bcdb26tx6CAsBdmV593&690
就书体而言,“永和九年作”,缺乏提按的痕迹。这种“书法”不是没有先例,譬如不少永元砖的铭文,也是这样。其实它可能是我国古代的图案设计作品,不一定用毛笔书写。有的铭文,虽是毛笔书写,但刻模的人很马虎,提按的原味没有刻出来,也成了硬笔书法,而“永和九年作”,或许本来就是硬笔书法。
“永”字还少了一点,也令我生疑。我们可以说它是残砖造成的。但残上的砖一般不残下。从图上看,既残上,又残下。这砖模的尺寸何以马虎到这个程度?其实,即使它不是残砖,它也是一块次品砖。是作假者有意留下破绽?还是因为我把他看作了“偷斧子的人”?
永和九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颇受书家和史家关注。假如永和砖有作假现象,会给书法演变的认定带来误判。
前几年,绍兴大量古砖出土,流通价格很便宜。作假的成本高于真正的古砖价格。所以不太可能有作假现象。随着出土的减少,收藏热的出现,价格迅速提升,作假现象也是不得不防。
网上还有好些“永和九年作”的照片和拓片,既很象,却不是同模。为什么?愿持有原砖的砖家教我。
——————————————————————————————
我的上述质疑文章发表后,我原以为会有不少批驳我的文章出现,使我的质疑无法成立。我愿意承受这一后果。事实并非如我预料的那样,除了石华轩的一篇博文表示不同意我的质疑外,并没有引起网友的特别关注。在石华轩博客上转载有《从白谦慎题跋看“永和九年砖”与“临河序”》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11f5eb0101az51.html),文中说:
近日,朋友精拓“永和九年砖”,旅居美国的著名学者、书法家白谦慎先生为之题跋。砖出余姚,藏湖州惭云楼,而白先生题跋精品(尺寸:45cm×68cm)已入藏三惜草堂矣。
又附图:
http://s16/mw690/001MYifYgy6G5A3JyOj3f&690
到现在为止,我不无遗憾地认为,我对“永和九年作”这枚砖的质疑依然存在。晋永和年间没有人会写出这种字体来,它是现代人作假的产品,它不会因为白谦慎先生在它的拓片上题了词而成了真。
时在二0一四年一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