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字的笔顺

标签:
笔顺兰亭序逆锋书帖王羲之 |
分类: 春山朱墨 |
临习兰亭序,会时常遇到笔顺的问题。好几个字,我不知道王羲之原先怎么写。有的字我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这里,我抛砖引玉,说一个笔顺已经明确的字,就是“群贤毕至”的“至”字。
http://s11/bmiddle/61bcdb26g812fa178e06a&690
按常规,我们总是先写折(三折),然后点,然后再写“土”。这个“土”字,按常规,也总是先横,再竖,再横。
王羲之的笔顺有点特别。我们看“土”字的最后一笔,它竟然逆锋向上,到上面去干什么?后来我才明白,到上面去加点。原来王羲之在三折之后,并不加点,而是写“土”的一竖,竖后二横,再回锋逆上加点。点之后呢?点之后接着写“少长咸集”的“少”字,从那个点的方向,我们知道,王羲之用了一个小圆孤才进入到“少”字的起始部位。这个字外动作我把它用笔标出,见下图:
http://s9/bmiddle/61bcdb26g812fa460ed78&690
所以,这个“至”字的笔顺是折——竖——横——横——点。也许有的书友有怀疑,也不要紧。好在兰亭序还有好几个“至”:
http://s11/bmiddle/61bcdb26g812fb7a4430a&690
第一个是“老之将至”的“至”,第二个是“其致一也”的“致”,第三个是“一室之内”的“室”,我们可以对比体会一下。尤其是第二个“致”字,“至”的那个点是省略未写?还是跑到“攵”的右上角去了?那一点属于第几笔?从整个“致”字来说,右上角不应该有点。我想应该是:后来我才知道,“至”的那个点其实并不省略,王羲之直到“攵”旁写后,才把“至”的那个点补上。也就是说,“致”字右上角这一点,其实就是“至”的那个点,这一点,成为整个字的末笔。
http://s11/bmiddle/61bcdb26g81414821254a&690
也有点在最后一笔的,如《奄至帖》是最明确的:
http://s6/bmiddle/61bcdb26g735192937375&690
http://s9/bmiddle/61bcdb26g812fbb2cf418&690
在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中,有一个“至”字,二笔构成,笔顺与《奄至帖》同:
http://s15/bmiddle/61bcdb26g812fc26bb38e&690
赵孟頫在写横与竖组成的一些部首时,往往把竖作为一个字的末笔,我猜测赵孟頫这一笔顺特点也许是从王羲之这里得到借鉴的。如:
http://s1/bmiddle/61bcdb26g8141e115126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