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担子菌亚门(

(2015-12-26 20:19:43)
分类: 蔬菜病害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真菌门最高等的一亚门,因该亚门真菌都产生担子和担孢子而得名。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是本亚门的主要特征。约2万多种,包括许多供食用和药用的种类和诱发植物病害的有害种类,以及多种有毒种类。菌丝很发达,有横隔。可分为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

陆生,多数种是植物的专性寄生菌和腐生菌,食用、药用、有毒的品种也很多。

多细胞有机体,菌丝有隔,有初生菌丝体(primary mycelium)、次生菌丝体(secondary mycelium)、三生菌丝体(teriary mycelium)之分。

初生菌丝体的细胞单核(n),在生活史中生命短暂;次生菌丝体的细胞2核(n+n),又称双核菌丝体,在生活史中生命很长。三生菌丝体 由次生菌丝体特化形成,其营养菌丝仍为二核菌丝。次生菌丝体和三生菌丝体常以锁状联合(clamp connection)方式发育。

高等担子菌(层菌纲与腹菌纲)由三生菌丝体形成子实体,特称担子果,伞状,包括菌柄、菌环或菌托、菌盖,子实层位于菌盖下面的菌褶上;菌褶两侧具担子,顶端产生担孢子;担子间具侧丝,为不育的双核细胞。

有性过程一般为 担子内的双核结合,形成双相的担子,经减数分裂后,产生4个单相的担孢子,着生于担子柄上。担孢子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

担孢子、典型的双核菌丝、常具锁状联合是担子菌亚门的3个明显特征。

根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是否开裂,可划分为三纲:冬孢菌纲(Teliomycetes)、层菌纲(Hymenomycetes)、腹菌纲

生长形态

担子菌亚门无单细胞种类,均为有隔菌丝形成的发达的菌丝体 。腐生或寄生于维管植物,也有的与植物根共生形成菌根。在潮湿的土地上,常见有白色的菌丝体,有时,菌丝相互连结,形成菌索。担子菌的菌丝体一般分两个阶段,即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的初生菌丝体和由初生菌丝质配后产生的次生菌丝体,许多大型担子菌还有三生菌丝体。担子菌的子实体变化很大,小的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的可达1 米以上。形状多样,质地不一,有肉质、海绵质、胶质、骨质、软木质、木质、纸质等。在林地,特别是在草原上,常见子实体形成蘑菇圈,每年向外扩张,生出一圈蘑菇。担子菌的无性生殖是通过菌丝断裂产生粉孢子、分生孢子或孢子芽殖,没有有性器官;有性生殖方式为体配,有性孢子为担孢子(N),孢子器和受精丝是有性器官。

无性生殖

担子菌的无性生殖是通过菌丝断裂产生粉孢子、分生孢子或孢子芽殖,没有有性器官,但也有人说锈菌的性孢子器和受精丝是有性器官。

折叠性亲和很复杂

与子囊菌一样,有同宗配合、次生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其中,同宗配合只占10%,绝大多数为异宗配合。异宗配合中约25%为两极性,其亲和性由一个因子控制。子囊菌的不亲和性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即A、a),而担子菌似有多数等位基因(即http://i3.qhimg.com/dr/200__/t01f61cbf197a47b45d.jpg孢子形成过程示意图A1A2A3A4……)。任何两个含有不同等位基因同核体融合在一起,即可形成可育双核体。其余大多数异宗配合表现为四极性,其亲和性由两个因子控制(即A、B),每个因子又各有多数等位基因

折叠可育双核体形成

必须由两个因子都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换句话说,次生菌丝的两个因子都是异源的。它可产生4类担孢子或2类担孢子,这又决定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交换和排裂列。染色体不发生交换时,只能产生2种类型的担孢子;交换发生在一个亲和基因位点时,则产生4种类型的担孢子;交换发生在两个基因位点时,又因染色体的排列而产生2种类型或4种类型的担孢子。在担子菌中,裂褶菌的亲性和可能是真菌中最为复杂的,已知它有450个A因子,90个B因子,AB两个因子又各有α、β两个位点,每个位点都有许多等位基因。两个因子的作用不同,B因子与细胞核的转移有关,A因子与核的配对和锁状联合的发生有关。

折叠编辑本段担子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约 12000种,通常下分两纲,即有隔担子菌纲和无隔担子菌纲。

折叠有隔担子菌纲

折叠无隔担子菌纲

包括伞菌目、多孔菌目马勃菌目等。

许多现代学者主张,由于锈菌目和黑粉菌目都产生厚壁冬孢子,应该把它们合称为冬孢纲。因此,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的菌丝隔为桶孔隔膜又可分成冬孢菌纲、层菌纲和腹菌纲3纲。

折叠多面性

担子菌中既有严重危害粮食作物和林木的病原菌,如黑菌粉、锈菌、木腐菌等,也有很多是著名食用菌,如蘑菇 、口蘑、香菇、侧耳等,还有中国传统的贵重药材,如黑木耳、银耳、茯苓、灵芝等,有些大型菌类还含有抗癌物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半知菌亚门
后一篇:子囊菌亚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