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足跟痛是长了骨刺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由于没有明显外伤,特别是中老年人,自认为是骨质增生,长了骨刺很是担心。
那么,足跟痛是不是长了骨刺呢?在从足部一侧拍摄的X线片上,足后侧跟骨下面的骨面基本上是圆钝光滑的,如出现有突向前侧的尖骨影,称为跟骨骨刺。跟骨骨刺的形成是由于附着于跟骨下面的腱膜与肌肉长期收缩刺激,引起局部骨质增生。有骨刺的人不一定足跟痛,足跟痛的人也不一定有骨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也不成正比。跟骨骨刺仅仅是X线上所见,因为对有跟骨骨刺的足跟痛,切除骨刺后只有少数人足跟痛消失,大部分人仍遗留足跟痛,另外,有时手术后,骨刺重新生长,甚至原状复发。所以,绝大数跟骨骨刺并无疼痛,极少数骨刺可以引起疼痛,这可能由于骨刺生长的方向斜向前下方,长时间行走、站立时,足跟挤压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形成滑囊,滑囊发炎可致疼痛。
足跟痛又称跟骨痛或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病所致,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常见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压症等,跟骨骨刺不是足跟痛的常见原因。因此,只有找出足跟痛的原因,对因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误区二、骨刺能通过不断活动磨小磨没
当一个人患了骨质增生发生了“骨刺”时,总有些人告诉他,你多活动骨刺就磨没了!甚至患者说,某大医院一位骨科医生也告诫他:“骨刺别怕,你只要每天不断活动骨刺就没了!”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正是这种荒谬的认识,延误和加剧了许多患者的病情。
为什么说这种观点不正确呢?因为骨关节某部位如果受力超出骨、软骨所能承受的适应强度,则引起骨质增生而形成骨刺。其实骨质增生是人体对超过骨关节承受能力的力并使之均匀分布,降低受力强度的一种反应方式,骨关节受力超出可适应强度越大,骨质增生就越快越严重。所以根据“骨刺”的形成这一机理可知,想通过增加活动强度磨去"骨刺"的想法,必将事与愿违,只能增加已经超过骨关节所能承受作用的强度,势必促进其增大发展,而不会磨去“骨刺”,尤其在下肢关节更是如此。一般来说,当骨关节承受力已超过适应强度形成“骨刺”时,倘若设法使其受力强度降至适应强度之下的话,却可起到使“骨刺”发生疏松、增生停止,症状减轻的作用。
那么,骨质增生的患者就不能活动了吗?事实也并非如此。骨质增生患者除了进行相应的治疗,为了防止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和关节的强硬,也需要进行不使关节增加负重和受力的轻柔活动。这种活动纯属在不增加骨关节负重和作用力下,来锻炼肌肉和保持增进关节运动功能。因此,这种运动是一种特殊方式下的轻柔肌肉收缩性关节运动。
误区三、慢性腰腿痛等同于腰椎骨质增生
人到中年容易患慢性腰腿痛,接受X线检查后往往都发现有腰椎骨质增生,于是乎“腰椎骨质增生”成了人们统称腰痛的一种病名,其实从医学的角度讲,这是欠准确的。
“骨质增生”并不是一种病的名称,而是很多种退变性疾病中的一种病理变化,它的病理学意义是表示人体骨组织开始退变、老化。这种病理变化有时会造成压迫症状,但更多的是并不直接引起症状(如单纯的椎体前缘唇样增生),有的病人甚至是从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实际上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程度不的一腰椎骨质增生,这主要是由于椎间盘、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增生退变和神经受压所致。当然,骨质增生也是我们诊断疾病的重要观察指标,如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会发生腰椎骨关节病,腰椎后缘的骨质增生会发生椎管狭窄等等。
那么,引起慢性腰腿痛症状的疾病有哪些呢?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变性、破裂突出后压迫神经根,引起患侧的腰痛且向同侧下肢放射至小腿,轻则下肢活动受限,重则会引起大小便失禁等症状。CT及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突出部位和程度,该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发病后必须接受严格、规范的保守治疗,若效果不佳则应行手术摘除。
椎管狭窄症
本病好发于四十至五十岁的男性。因脊柱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膨出、椎板及黄韧带增生变厚、硬膜外脂肪变性等使椎管前后径及侧陷窝变窄,压迫马尾及神经根产生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腰腿痛,尤其在行走时加剧,略蹲或稍坐后缓解(即间歇性跛行)。初发及症状较轻时可以行卧床、牵引、按摩、理疗及药物等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而症状严重者宜行手术治疗。
椎弓根崩解与脊柱滑脱
由于脊柱在发育过程中的缺陷,使椎弓根峡部形成先天性骨不连。因椎体与椎板失去骨性联系,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维持解剖结构,故可出现脊柱滑脱,即椎体骨之间发生移位,此时可压迫神经,周围软组织亦容易发生劳损,此症多见于第五腰椎,左右斜位的X光片可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腰腿痛,劳累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当滑脱严重,产生神经根和马尾受压时,应行手术减压植骨或行内固定术。
此外,引起慢性腰腿痛较常见的疾病还有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水平骶骨等。总之,有慢性腰腿痛的患者应该到医院接受检查及治疗,同时学习一点健康卫生知识,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以利于疾病的自我保健、预防及治疗。
误区四、颈椎骨质增生一定是颈椎病
颈椎部位X线片上若有密度增高的表现,则一般提示颈椎部位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不少患者由此就怀疑自己得了颈椎病。
从颈椎骨质增生起因来看,颈椎部位的骨质增生只是由于颈椎为了适应长期的运动和负荷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变化。这种退变是随着人的发育、生长与成熟的同时,逐渐产生的,伴随着年龄增长,这种骨质增生似乎是老年人所共有的表现。除了颈椎之外,活动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也均可见到这种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颈椎骨质增生并不预示着骨刺可能或已经压迫神经、脊髓,临床上也可能不产生任何症状。所以,颈椎骨质增生只是人体整个退变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而已。
但是,一旦颈椎骨质增生后,使得椎管、椎间孔、横突孔等变得狭窄,造成脊髓、脊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刺激与压迫,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时,这就不是单纯的颈椎骨质增生,而是名副其实的颈椎病了。
所以,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可有骨质增生,但有骨质增生并不一定都得颈椎病。另外,颈椎病的严重程度也并非与骨质增生的有无和大小成正比,而是要看其病理变化刺激或压迫部位。在临床上,医生一般要通过病史、症状、体征、X线片等检查、综合分析后才会作出诊断,而不能单靠X线片上有否骨质增生便下颈椎病的诊断。所以,单纯X线片上的骨质增生仅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些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