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城印象(二)——“盛世文都”

(2012-02-21 20:32:04)
标签:

杂谈

    提起桐城,我们印象最深的与之相连的应当是“桐城派”,这是我们从中学课本里获得的。而这次去桐城亲身体验加之阅读有关资料,才使我对桐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桐城,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1996年桐城撤县设市。桐城,地处皖中,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既是“桐城派”故里,又是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桐城,被称为“盛世文都”,实为名至实归。它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不仅有我们熟知的以方苞、戴名世、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而上溯到唐末曹松、北宋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明末以来桐城文化更是异峰突起,声誉高涨,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卓著的大家名流,有被誉为“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有以方苞、戴名世、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清代著名教育家、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美学家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云集一地,他们或是土生土长,或是长期生活、创业于斯。可以想见,这片厚重的黄土地,其实是本载着沧桑的史书。

    桐城丰富瑰丽的文化遗存与青山绿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从古至今,名人辈出,可谓地杰人灵。这次在桐城,我们邂逅了“东作门”,拜访了桐城的文庙,走过了“六尺巷”,参观了“桐城中学”。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没去参观桐城周边的文化古迹。不过,仅从我们在市里的所见所闻,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桐城的优美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给我们带来的淳朴的气息。

 

 

 

http://s8/middle/61ba7bd8nb97580690917&690

                      龙眠河畔古巷里的式样独特的房子



http://s5/middle/61ba7bd8nb9757dfd9074&690

            我们随意走到的一个路口,对面是“文都桐城群星灿烂”的墙饰



http://s5/middle/61ba7bd8nb97582949bd4&690

              龙眠河码头边的墙上浮雕,塑造的是桐城历史上的有代表的文化名人

 

 

    

http://s13/middle/61ba7bd8nb97584e2bdfc&690

                    古城门遗址上新建的城门的侧影,



http://s11/middle/61ba7bd8nb9758773e54a&690

                                东作门城门正面

 



http://s8/middle/61ba7bd8nb97589ea6e77&690

                      城门附近的墙体雕塑,上有流传久远的“六尺巷佳话”

 

 

 

http://s1/middle/61ba7bd8nb9795eaf48e0&690
                    “东作门”右侧广场上绘制的是“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城区图”

 

 

    文庙,位于桐城市老城区的广场北端。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历经兴废,为元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庙已成为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饮誉海内外的“桐城派”的象征,古代寺庙建筑的经典。

    桐城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其极具特色的斗拱被古建专家称为“美的旋律”。

 

 


     
http://s13/middle/61ba7bd8nb9758c84f2ec&690

                               著名古迹-——文庙

 

 http://s2/middle/61ba7bd8nb979baf61781&690

                         上下屋檐下支撑的梁架结构就为斗拱

 


http://s4/middle/61ba7bd8nb979ce86fa23&690
                            文庙里通向大成殿的泮桥、泮池


    传闻明清桐城如“天启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百科全书式”大哲学家方以智、“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以及“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方苞、刘大魁、姚鼐等名臣硕儒,于成名前均从桥上步入大成殿祭孔,以到金榜题名,誉“泮桥”为“状元桥”,迄今人们仍视登斯桥为吉祥如意之乐事。 

    文庙的右后方建有“精品文物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进门首,只见一名工作人员坐在门旁的小长桌边,安静地看书,礼貌地笑迎笑送来访人员,极其斯文儒雅。馆内收藏有桐城历史上文化名人诸如姚鼐、张英等人的墨宝和其它珍贵文物。

 

http://s14/middle/61ba7bd8nb97a1a0bfa1d&690

                             姚鼐的书法



http://s9/middle/61ba7bd8nb97a1838eef8&690

                            宰相张英的字迹



http://s2/middle/61ba7bd8nb97a164f2ba1&690
               宰相张廷玉(张英之子)的御赐铜印

 

     在精品馆的右侧设置了桐城书法协会展厅,令我们惊喜的是,在这里我们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朱巽华,他曾是我们在盛桥的同事,后来考上研究生,毕业后在桐城中学任教,以前就了解他对书法情有独钟,今天在展厅的橱窗里欣赏到他的工整的书法作品,除了亲切感外,还由衷地为他感到骄傲。古老的桐城,真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http://s2/middle/61ba7bd8nbb20ce04f3c1&690
                            曾经的同事朱巽华的参展作品

 

     走出书法展厅,我们参观了文庙左边的“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对她就有很深的印象,知道她黄梅戏唱的很红,和我年龄相仿的安徽人应该都知道她吧,说她家喻户晓也不为过了。

 

http://s11/middle/61ba7bd8nbb6aebd18aea&690

    这次来到陈列馆,观看了馆内严凤英的生平资料及演出等图片,较全面地了解到严凤英的辉煌又短暂的艺术人生,不禁从开始单纯的喜欢继而崇敬继而深感叹惋 。  

    严凤英生于1930年,卒于1968年——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年月。她是桐城县罗岭乡人。幼年学会山歌民谣,十二岁拜师学唱黄梅戏,十五岁便以艺名凤英蜚声桐城、怀宁。她主演《天仙配》、《打猪草》、《沙子岗》等近五十多个大小剧目,塑造了众多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成为黄梅戏的艺术珍品。“她在表演艺术上的成就,不仅为个人争得了荣誉,且为黄梅戏艺术扩大海内外的影响,为满足广大观众的文艺需求,为繁荣安徽省的戏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摘自《中国戏曲志》)

 

 http://s15/middle/61ba7bd8nbb6b6f206b4e&690

                                       严凤英的舞台照
   

     这样一位黄梅戏大家不幸却在1968年4月8日含冤谢世,这不仅是我们安徽人的损失,更是中国戏曲界的悲剧。令人欣慰的是,1978年严凤英的冤案得到平反,沉冤得雪也算是给活着的人们一个精神慰藉吧。值得欣喜的是,国家拨乱反正,万象更新,艺术天地迎来新的春天,黄梅戏新秀不断涌现,韩再芬、马兰等黄梅戏表演家给黄梅戏带来了新的生机。

    走出文庙,我们寻访到名闻遐迩的“六尺巷”古迹所在地。

 



 

 

http://s7/middle/61ba7bd8nbb6bd1e08336&690


 

http://s12/middle/61ba7bd8nbb6bc781612b&690



    当年,宰相张英家人因为邻居蛮横强占地基而修书求救于他,身为宰相的张英不仅没有支持家人,反而要求家人礼让邻居,宽容处理此事,他给家人的信中写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宽容大度的胸襟感化了邻居,邻居也主动让出三尺地,一场即将发生的纷争因为一方礼让而至双方和解,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了.这才留下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六尺巷佳话”。我想这正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最好的注脚。

    我们看这“六尺巷”,显然是后人新建的摸样,丝毫看不出古迹的味道,不过我们并没感到多少失望,因为在我们寻访古迹的过程中,桐城文人所倡导的宽容礼让的精髓已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也会感化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这就已经足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