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梵净山,感岁月轮回

(2014-10-08 11:04:21)
分类: 幽梦心语

http://s11/mw690/001MXBqXgy6MEdFHqS61a&690

http://s4/mw690/001MXBqXgy6MEdH7c4P33&690

http://s3/mw690/001MXBqXgy6MEdHaaFY12&690

http://s13/mw690/001MXBqXgy6MEdHe1B29c&690
http://s10/mw690/001MXBqXgy6MEekB5ln99&690


http://s16/mw690/001MXBqXgy6MEdHgX6v0f&690

http://s11/mw690/001MXBqXgy6MEdHkWwi2a&690
http://s7/mw690/001MXBqXgy6MEepifXwe6&690


http://s6/mw690/001MXBqXgy6MEdJKz1b95&690

http://s4/mw690/001MXBqXgy6MEdJNQyLe3&690

  
  游梵净山,感岁月轮回
  吕胜菊


  时光易逝,生命不息。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条平铺直叙的河流,那么,值得庆幸的是,每个人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恩宠。无论是平淡简单的每一天,还是具体的每个日子都和人的整个生命息息相关,年复一年地构成一种深刻的印记,并总能存留于记忆深处,让人在某个特别的日子或者特殊的时刻里躁动不安,提醒他该以另外一种新鲜而饱满的心情整装待发,于是,凡尘之人就喜欢上了路上的风景,并爱上了在路上行走的快乐。
  国庆长假,我也从众开始旅程,跟上了人山人海的旅游狂潮,来贵州游梵净山,就是一种无心插柳的时光恩赐。原本我是想去黄果树瀑布、遵义会议遗址等地方游玩的。
  我还没从思南县城扑面而来的尘埃里缓过神来,就来到江口,呼吸着从身后庄严肃穆的梵净山吹来的清新空气的煞那间,我就爱上了这风景如诗如画的梵净山,它的确宛如仙境,令我神往。
  因为游人太多,梵净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只能限量放行,因此,第一天不能上山的游客就会提早加入第二天的等待之中。六点,天未亮,离开江口的一个小旅馆,我一路狂奔地来到了山脚下的广场排队买票、排队上山。其实,我还不算早,在我之前的队伍已经够长,几个小时的站立姿势,我的脚早已经麻木酸软了,可是,我一点都不敢懈怠,只能慢慢跟随前面的游客一步一步的挪动。或许,人们都和我一样认为,来佛教圣地梵净山之游是一种缘分,即使人潮如流,但人们都在自觉地排几小时的队上山,哪怕每天上山的人数上万,但也没有想象之中的喧嚣和嘈杂,也许在这样一片净土,人心也变得干净之缘故吧。
  十多公里的观光车程之后,就进入了登山索道站,据说是八千步台阶的起点。听说,如果从这里乘缆车,就可省去五千步台阶的艰辛。售票人员对我说:“乘缆车登山只需半个小时,而步行则需要5个钟头。”一听见这样的话语,我乖乖地掏钱买票,我怕那些高耸陡峭的台阶让我望而却步。猜想,坐在缆车中,俯看整个山区,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说不定,我还能从缆车上,看到一些珍稀动植物呢!
  毫不犹豫地坐上缆车,放眼窗外,远看是白云和蓝天,近看是丛丛的密林,山峦树影隐踪其中,我不敢往下看,那种眩晕的感觉,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番虚无、飘渺、神秘与惊奇。
  车过17个支柱,就到了索道的终点。舒服的缆车之旅结束,取而代之的就是步行的艰难。人潮拥挤的旅途也有好处,不用担心迷路,不用担心没伴,在你的四周都是人,看别人的快乐自己也会快乐,令我暂时忘记红尘纷扰。我跟随游人,开始了剩下三千步台阶的攀登。说真的,我真为索道设计者的睿智而心生佩服。如果索道直通山顶,人们轻松就能到达金顶,也就减少了攀登的辛劳,自然会失去登山的体验和对沿途美景的感悟,因此也就失去了登山锻炼意志的意义。凝望三千步台阶,都是全木质结构,依山伴势,层层叠叠,蜿蜒而上。向上看是直入云端的一飞冲天之势,向下看是没入林海雾海的玄幻,头顶上有云飘雾过,脸颊旁有清风拂过,我仿佛踏上了通往仙宫的天梯,更像一名赶赴王母娘娘蟠桃会的神仙,逍遥自在,悠哉游哉。所以,我觉得,这样的阶梯设计非常合理,既充分利用资源,也能让游者体验一下登山的感受,享受一下到此一游的快意,留下一份对拾阶而上的艰辛记念,近距离地和清风、白云、蓝天、树木、花草、虫鸟亲密接触,感受佛音,体味佛的圣洁,还能净化心灵。
  慢步山道,常常有一种仙境的感觉。一条条山道错落有致,古木参天,像一堵高大的墙宛如白练腾空;云雾弥漫山谷,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又像巨大的屏幕;一道道云雾围绕半山,像一条条丝带。我一步一个台阶,慢慢地走着,走马观花地浏览着身旁的景致。令我惊奇的是,梵净山有着世界上同纬度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山中繁衍生息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万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堪称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被誉为“地球和人类之宝”。可令我遗憾的是,这古老的森林,多样的物种,都没有大摇大摆地在我目光所及之处出现,也许平时人们偶尔能见,今天却只能让我望而生叹,或许这些珍禽是被游人太多吓得不敢出来;或许是过了时节,一些漂亮的花朵不再怒放;再或许就是宣传的力度不够,我肉眼能看到的许多参天古树,即使是奇珍异宝,我也不得而知,依然茫然。但我却尽力极目四望,任凭一切景观尽收眼底,美不胜收的蘑菇石像一顶巨大的蘑菇挺立在那,群峰裸露,在阳光下闪耀,神秘又有趣。
  山是一尊佛,佛又是一座山。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也是武陵山脉的标志。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梵净山古老的地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她具有独特的山地风光,曾先后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原名为“三山谷”,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主峰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山体庞大,东西宽约21公里,南北长约27公里,距铜仁市80公里,距省会贵阳460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它是中国14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护区的成员之一。国务院于1978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走进梵净山丛林,有如进入时光隧道。植物、山体、化石,甚至连云雾都是远古的,如一粒不沾世俗的尘埃。梵净山一年四季的景色不同,雄伟、陡峭,人迹罕至,使得这里的山水依旧保持着古朴灵秀的纯净。路两旁,随处能见到一些不知名的稀奇古怪之树,似乔木非乔,似灌木又非灌木。从树的形态看,没有主干,却又似乎全是主干。树冠整齐,就像园工剪过似的;树身苍老,像经历过苍桑岁月;越往上长,这些树就越矮,越显苍老。树奇,而让树扎根的土壤更奇,它们没有很深的土层,只有岩石上薄薄的一点泥土,而这不起眼的土层,却有着10-14亿年的高龄。让我惊叹这些生长在古老地层的树,是如此的茁壮!如此经得起风雨!梵净山的岩石也很奇怪,一层一层的,象是页岩,却比页岩坚硬得多,处在高山之巅,历经千百万年风吹雨打,却没见风化碎落,始终保持着不屈的坚韧。看那蘑菇石、翻天印,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梵净山的与众不同。美丽的铜仁,因为有了梵净山这颗明珠变得更加闪亮。
  在梵净山,草木的绿是蓬勃的,却也是寂灭的。绵延几百里的原始森林,像一群汹涌的绿,越天际而来,越天际而去。万山空茫,没有人影,即使有阵阵鸟声,也徒留一种被尘世遗弃之凄凉,它们在那里空自花开花落,独自荣枯。如果要真正领会季节更替、自生自灭的生命嬗变,我想,只有在梵净山,才能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这里的一切都是幽静的,它们隔着尘世,在尘世之外。你看,那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即使自己无力爬山,但依然借助滑杆上山,滑杆都是明码标价的,以120斤的体重为分界线,120斤以上的每人300元,抬滑杆的粗壮汉子,用汗水让凡人拥抱尘埃的同时,也拥抱佛祖,他们不顾路远,不管生活艰辛,似乎只为了让凡心离佛祖更近。看到这一幕,仿佛一切都只剩下一个影子,恍若前尘旧梦,虚渺无痕,只有与时光的感悟是那样的真实,这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和肉体的真实。原来,在时光里,在岁月深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我似乎突然把对尘世间生与死的思考抛在一边了。
  一边欣赏古树,一边顶着烈日拾阶而上,山风习习,一点也不觉得闷热。蘑菇石的美观和金顶的独特令人称奇。顺着小路来到金顶脚下,金顶如玉龙啸天、直指苍穹,又如巨笋出土、巧夺天工;只见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我在悬崖边稍做休息,不敢回头,不敢向下看,只能勇往直前。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的名句还在脑海里跳荡,却突然清晰地见到路边有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我不得不感慨如此的大智慧,直指尘世与人心。一花一土,均可立地成佛。茫茫尘世,凡人不一定能成佛,但各自的佛,在某个念想开始时,就已经悄然现身并存留于心了。
  观梵净山,得知它的最奇处有二,一是石,二是云。梵净山的岩石酷似书卷,令我忍不住想上去一页页翻开,看里面究竟写的是什么?答案当然就是亿万年来大自然风云变化的奥秘。蘑菇石两侧是新、老金顶。老金顶稍高,但易爬,而视线最美的是观赏新金顶。登上老金顶时,对面红云金顶(即新金顶)清晰可见,它就是梵净山的精华所在,在阳光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它如一座仙岛,岛上树石明映,房屋俨然,真是妙不可言。
  沿着台阶走下老金顶至拜佛台,再至明然如泰塔,拜老佛师。明然如泰是梵净山妙玄禅派第五代宗师,圆寂于1677年,其生性朴素,力主禅净双修,开创了梵净山禅僧最多、香火最盛的一个时代。其墓一如其人,虽在路边,却朴素低调地潜隐于林中,行色匆匆的游客,如电光石火般,纷纷与它擦身而过。
  敬香、膜拜之后,我也跟随人潮,来到护国寺前,仰望那红漆大门上悬挂着的四个醒目的蓝底金字匾“护国禅寺”,据说是由著名书法家魏宇平所书。走进大雄宝殿,殿堂正中是慈祥而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两侧是四大天王,佛具智德,摄伏群魔;大雄宝殿旁边还有钟楼、鼓楼、藏经楼、圣水殿等,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在这些菩萨面前,我的步履也变得从容不迫,一处处的上香、磕头,内心是满满的虔诚。我也如路边的一株野花野草,卑微得低到尘埃里。
  也许佛的存在就是和谐,就是万物共生吧。如果说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就是金猴朝拜弥勒像,而三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大肚弥勒卧像。我想,游梵净山,感悟时光,感悟生命无常,珍惜当下,这些浅显的道理就蕴藏于其中。对每一位佛门内外的人来说,千辛万苦的跋涉朝拜,路边的铁链上挂满了祈愿的各种锁和红布条,不都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佛祖真容的追觅和对幸福生活的虔诚向往吗?端庄的佛祖,肌肤润泽、仪容整齐、目光清澈、笑容慈祥、气定神闲,浑身散发着祥和的气息,而我们每个观瞻佛祖真容的人,不也希望自己能从佛祖的身上观照出自己的内心吗?许多普通人的烦恼,许多无法从红尘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修行者,不都是希望自己也有一份与菩萨一样宁静祥和的面相吗?我对梵净山的认识在这一刻清晰呈现,我对佛的顿悟也逐渐明了,对生命的体味也更深了。试想,我只身一人,不也如这层峦叠嶂、崇山峻岭中的一只蚂蚁、一棵树、一片云、一缕风一样的微不足道吗?但此时,我能听懂森林的语言,能倾听百鸟的歌唱,能赏读山水的文字,能触摸山脉隐动的节奏,能感知天籁的梵音。虽然,我的身体在红尘里被浸蚀了四十三年,我的身心已经没有初生婴儿那般干净,但在我仰视佛祖的每个瞬间,我觉得自己的身心也在逐渐变得圣洁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