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欣赏吴冠中作品——双燕

(2012-12-17 14:53:38)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文共赏


  【芳草地】:有朋友说:读书要有自己的个性,读书就是为了享受阅读的愉悦,如果不能享受其中,要么是书的问题,要么就是这本书不适合你,好书才不厌百回读。。。 其他的书只需一目十行即可。

 

    读书要有兴趣,欣赏文艺作品同样要有兴趣,读读作者的亲身经历,这样会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双燕 墨彩》 1981年作

         

            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

        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吴冠中


双燕 

 

      作者: 吴冠中       

   中学时代,我爱好文学,当代作家中尤其崇拜鲁迅,我想从事文学,追踪他的人生道路。但不可能,因文学家要饿饭,为了来日生计,我只能走"正"道学工程。爱,有多大的魅力!她甚至操纵生死。爱文学而失恋,后来这恋情悄悄转入了美术。但文学,尤其是鲁迅的作品,影响我的终生。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故乡人,但在今天的形势下,我的艺术观和造型追求已不可能在人物中体现。我想起鲁迅的《故乡》,他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见到的却是苍黄的天底下的萧条的江南村落。我想我可以从故乡的风光入手,于此我有较大的空间,感情的、思维的及形式的空间。我坚定了从江南故乡的小桥步入自己未知的造型世界。60年代起我不断往绍兴跑,绍兴和宜兴非常类似,但比宜兴更入画,离鲁迅更近。我第一次到绍兴时,找不到招待所,被安置住在鲁迅故居里,夜,寂无人声,我想听到鲁迅的咳嗽!走遍了市区和郊区的大街小巷,又坐船去安桥头、皇甫庄,爬上那演社戏的戏台。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湖泊池塘,水乡水乡,白亮亮的水乡。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是我自己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我艺术道路的起步。而苏联专家说,江南不适宜作油画。银灰调多呈现于阴天,我最爱江南的春阴,我画面中基本排斥阳光与投影,若表现晴日的光亮,也像是朵云遮日那瞬间。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

  八十年代初我任教工艺美院期间,带领学生到苏州?直写生实习,我的研究生钟蜀珩同行,边教边学,协助我辅导。在苏州留园,学生们在太湖石中联系到人体的结构与运动,在不起眼的墙上爬山虎中提炼出感人的画面,确是体现了我对造型观察的启示,并发展了我的思路,予我启示。往往,前班同学的实践收获,丰富了我对后班同学的教学。钟蜀珩先忙于辅导,抽空才自己作画,有一次傍晚净园时,人们没有发现躲在僻处的她,她被锁在了园中,最后当她转了一个小时还找不到出路,爬到假山高处呼喊,才救出了自己。后来她对我说,当只有她一人在园里东寻西找时,才真正体会到了园林设计之美。我们在教学中,重于培养慧眼,轻于训练技术,尤其反对灌输技术,技为下,艺为上。眼睛是手的老师,"眼高手低"不应是贬词,手技随眼力之高低而千变万化。在苏州上完课,学生们返京去了,钟蜀珩随我去舟山群岛写生,没有课务,我们自由作画,疯狂作画,我不考虑钟蜀珩能否跟上我近乎废寝忘食的步伐,她却跟上了。她着蓝衣男装,一身颜料斑斑,显得邋遢,黑黑的脸被草帽半遮,路人大概不辨是男是女。一次我们一同在普陀海滨作画,我照例不吃中饭。不知钟蜀珩自己饿了还是为了保护我的健康,去附近买来几个包子叫我吃,她说看朱先生(我妻)的面上吃了吧,否则只好抛入海里了,我吃了,但还是感到损失了要紧时刻。无论多大太阳,即便在西双版纳的烈日下写生,我从不戴草帽,习惯了,钟蜀珩见我额头一道道白色皱纹颇有感触,那是写生中不时皱眉,太阳射不进皱纹的必然结果。我们离开舟山回宁波,到宁波火车站,离开车尚有富裕时间,我们便到附近观察,我被浜河几家民居吸引,激动了,匆匆画速写,钟蜀珩看看将近开车时间,催我急急奔回车站,路人见我们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在猛追,以为出了什么事故,我们踏进车厢,车也就慢慢起动了。这民居,就是《双燕》的母体,谅来这母体存活不会太久了。
  
  《双燕》着力于平面分割,几何形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对照。蒙德里安(Mondrien)画面的几何组合追求简约、单纯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过于含糊,甚至等于零。《双燕》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获得成功后,便成为长留我心头的艺术眼目。如1988年的《秋瑾故居》(画外话:忠魂何处,故居似黑漆棺材,生生燕语明如剪。)再至1996年,作《忆江南》,只剩了几条横线与几个黑点(往事渐杳,双燕飞了),都属《双燕》的嫡系。
  
                                                       ——
载《文汇报》2004年5月21日

 

http://s13/mw690/001MXjnggy6RQqpnU0A1c&690

 双燕(二)

  童年并未感到故乡美,只是很喜爱来来去去的燕子,“江南情调”日后才成为我画意的主要源泉。解剖“情调”,里面有诗情、画意,还有其他,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形式构成,即使燕子飞去,画境犹存。

  画不尽江南村镇,都缘乡情,因此我的许多画面上出现许多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分析其中的造型因素,主要是黑与白的对比,几何形的组合:方、长方、扁方、三角、垂直的、横卧的……简单因素的错综组合,构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感,这大概便是色调素雅的江南民居耐人寻味的关键。

  那幅《双燕》中突出了一堵高大的白墙,她占有画面五分之二的面积,她是主角,在画面的平面分割中,首先充分保证了她的优越感。画幅是70×140公分,是横幅,白墙也是横的,量体裁衣,不要浪费衣料。横幅画服从“横”的势力统治,正如方幅画一般受控于方与圆的核心。在教学中,为解释这个简单的一般性(非绝对性)规律,我常用一个不科学的比方:高个儿的心脏是长形,矮个儿的心脏是方形。主角白墙是画中之王,她的宫殿扩展到画面的极限。她容忍“黑”,只容忍窄长条条的黑,只是为了顺其势,助其威;她容忍与她逆向的、笔直的乌黑的门窗,只是为了对照其身段之美,衬托其洁白。门窗位置的安排并非全根据住房主人的意愿,却服从于白墙身材的身段美的准则。树的姿态,左上角的山墙之尖峭,倒影的朦胧,都受制约于端端正正,安详横卧着的女王——白墙,都是她顺心的侍卫。

  孩子们首先发现飞来的双燕,谁知诗人在这幽静的高院门墙前会听见什么声音。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也许看不见这东方人生养于此的世界,但他一眼就会擒住那白色女王的身段吧!

  那幅画受启示于浙江宁波冷落街尾的大宅院,门前是一个不小的大池塘,池畔有洗衣的姑娘。我怀念这予我灵感的母体,有心人如能找到这母体,拍下照片,与画对照分析,许多道理就不必赘述了。


                                                    80年代(《文心画眼》)  

【双燕赏析】

      这幅水墨画是吴冠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画家将江南景致的纯净,表现在画面上,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的枯树、飞舞的燕子,全是在实景中高度提炼出来,一点多馀的东西也没保留。由此可见画家著重表现水乡的形式美,亦使人感受到他对江南故乡的情怀。画面看似简单,画中有不少空白的地方,除此只有一些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图形。黑、白、灰调是作品的主调,连著了色的树也表现得平静朴素。主角看来是一堵高大的白墙,占画面五分之二。窄长的门洞与白墙对比,更显白墙的庄严、洁白,而黑门的位置分布为画面加添了节奏感。树的活泼姿态,左上角的山墙尖角,倒影的朦胧,都是为配衬端端正正的白墙而设。就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发现双燕飞来,打破了幽静,在平面的画幅中,传来声音,为画面带来了气息,带来了生命力。


http://s4/mw690/61b948f6xd1074c7a112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