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4年以前,手机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商家要进校园,如果不能和学校打好关系基本没有机会。但是今天不一样,通过微信、微博、App等,就能够到达学生终端。一块巨大的高校校园商业蛋糕就放在眼前,你会打算怎么吃?本次采访,我们找到了90后大学生创业企业「掌上大学」创始人张良玉,深入挖掘当代大学生创业思潮。
About 掌上大学:
掌上大学是一款实现学生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课程安排、考试成绩、日常考勤,微信选课的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该平台从学生选课的刚需出发,将微信打造成了一个服务高校学生日常需求的公众平台。掌上大学目前已经覆盖了
2600
余所高校,日使用人次超过350万。2014年6月获得18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5年6月获得1000万元A轮融资,2015年10月成立掌上大学梦想基金。
“ 又拍云:为什么会在大学期间做一个课程管理平台?
张良玉:当初我跟着学长进入了温州大学创业学院,做电子商务,运营一系列高校公众号,把每个学校的流量导入到一个公众号上,再导给电商。后来由于微信和淘宝的链接分化非常厉害,我们就选择了最擅长的一块——从微信公众号上获取流量。
掌上大学的产品模型是 2B2C,先 2B 再 2C,中间这个 B 其实是各个学校的微信。本质上来说, C
端即学生端的活跃不是我们直接刺激的,我们通过策划有趣的线上线下活动来拉动粉丝的活跃度。这和钉钉差不多,企业用户告诉钉钉,现在特别需要什么样的功能,赶紧开发出来,那钉钉开发出相应的功能,用户自然就活跃。掌上大学作为一款线上产品,大部分的功能都基于网络,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模块化的功能满足学生用户的需求。
2014
年的时候,我们开始做流量,现在为其他企业输出流量,客户里面有电商的,有游戏的,也有去年比较火的校园金融,或者电视台等等,所有想入校园、触达学生用户的企业,都是我们输出流量的对象。
“
又拍云:「掌上大学」一端拥有大量的校园用户,一端对接企业用户,请问「掌上大学」对企业的价值有哪些?
张良玉:「掌上大学」针对企业的需求提供线上线下服务。现在很少有企业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广告。对大多数服务平台来说,只需要提供线上广告就行了,差不了多少钱。但是一家企业为什么又有楼栋里的电子显示屏广告,又有地铁广告呢,因为线上、线下打通,它的广告效应达到了五倍左右,而不是两倍。
「掌上大学」同时提供线上、线下服务,更多的是想把企业服务做好。同时开展线上、线下业务对我们来讲,不会增加成本,校园里有许多提供线下服务的团队,「掌上大学」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连接企业、校园线下团队的枢纽作用。
目前腾讯体育、腾讯娱乐、中国好声音、浙江广播电视台、中国银行等一百多家企业和我们有合作。2015 年 4
月,应用宝校园美女代言人想要进行线下评选,为应用宝这款产品挑选一个校园代言人,这个活动通过「掌上大学」覆盖了一百多所高校,反响非常热烈。
“ 又拍云:「掌上大学」最初的团队如何搭建?
张良玉:在创业学院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我已经有一个团队,这是最早的三四个成员,后来这个项目在学校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人。
我们创业的初衷到现在也没有变——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对企业也是一样,这也是吸引人才加入的因素。现在有些竞品给企业导流,比我们的价格便宜一半以上,但是他们会存在刷流量的现象,我们从来不刷流量,能给企业提供多少流量就做多少,因此「掌上大学」的口碑一向不错。
2013
年开始我们在学生端在做偏公益的事情。我们从来没有向学生收过钱,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提供的,包括最早给他们提供的一些技术服务,后来提供一些数据存储的服务,比如又拍云的云存储;再后来教他们怎么去运营产品、社区,去年开始给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了很多广告资源。
我们还与九鼎投资旗下的晨星成长计划联合推出“晨星·掌上大学梦想基金”计划,给创业和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帮助。这些举措既让学生学会赚钱、经营的方法,也能够让人才愿意加入我们团队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 又拍云:公司发展至今,让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
张良玉:其实对于草根创业团队来说,第一个比较困难的是,团队之间的大分歧。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二年,合伙人之间的磨合是比较大的一个挑战,很多创业公司死在竞争对手前面,是因为合伙人彼此不信任了。这个其实和谈恋爱是一样的,很多分手并不是因为小三或其他,而是两个人之间的信任没了。我们很庆幸,迈过了团队磨合这个坎。
第二个比较大的挑战是在合适的时间拿到下轮融资。我们从天使轮融到 A
轮,经过了大半年的融资过程,这是个比较漫长、比较痛苦的过程,是对一家公司的煎熬和考验。当融资没有到位,一家公司真正遇到一些挑战,可能就会抗不过去。
“ 又拍云:「掌上大学」是如何克服团队磨合这个难题的?
张良玉:团队问题,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合伙人之间站在宽容、理解的角度看问题。团队合伙人一定是每个人都有比较厉害的一个方面,所以大家才合伙做事。这导致大家都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很牛逼,一言不合就不要一起做事了。所以关键是,创始人一定要容忍对方的缺点,同时把大家的优点集中到一件事情上,这样才能做好团队建设。
第二点,和电影《中国合伙人》差不多,合伙人之间要有性格差异。如果合伙人都很感性,一拍脑袋就去做了,结果很可能发现是个坑;如果合伙人都很理性,一件事考虑了半年还没做,结果竞争对手都把产品做完了。所以全部理性、全部感性两种极端都不行,必须有一个中和。我比较看重这个,这是我在掌上大学之前的创业经历中得出的经验。
第三点是股权架构,很多大学生创业团队都会在这个上面犯很大的错误,比如合伙人每个人拿平均的股权就行了,平均主义在后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掌上大学」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比较健康的架构,具体的数值不方便说,健康的标准是创始人的股权占最大的比重,否则后期资本没办法认可创始人说的话。
“
又拍云:「掌上大学」的融资算是比较顺利的,请问「掌上大学」顺利完成融资的原因有哪些?
张良玉:「掌上大学」成为行业第一、融资顺利的原因,主要基于产品方面的优势。
我们是最早切入高校学生市场,比第二名整整快了一年的时间,符合互联网快鱼吃慢鱼的规律。
第二点,我们的系统经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测试,非常稳定。稳定性对于平台上的第三方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系统经常崩溃,用户肯定大量流失。
第三点,作为平台,能不能做好的关键在于用户数据的存储量。今天「掌上大学」已经存储了上千万条数据,这是大多数校园公众号依附我们比较大的一个原因,迁移对他们来说,是数据的丢失和用户使用产品习惯的改变,比如活动、报名、投票,如果迁移,这些数据都没了,微信公共号不会轻易迁移,况且我们是免费的,除非另一个第三方给微信公共号钱,让他们迁过去(笑)。
我认为这三点是「掌上大学」非常核心的竞争力。 “
又拍云:「掌上大学」从微信流量开始起家,现在则开发了App,请问为何将重心从微信转移到App呢?
张良玉:我们一直的理念就是做最好的服务,团队对服务质量非常看重,现在我们和用户中间隔了一层微信,用户找到我们的入口太深。如此一来,我们很难对粉丝做比较深的服务,所以我们现在做「掌上大学」App。
这可以理解成,现在「掌上大学」在微信端已经没有什么增量了。一方面我们的用户量足够大,现在整个中国高校在校生也就两千八百多万,我们有两千两百多万的微信用户,再怎么做,也不可能从两千两百万做到三千万。另一方面,现在微信入口很深,用户首先要打开微信,找到这个订阅号,打开进去点击菜单,然后进入首页再点,整个过程太死板,导致用户大量的流失。使用微信还有一个弊端,如果用户现在正在看掌上大学的内容,有一条微信消息,一提醒,用户返回查看消息,所有的程序得重新来过。这两点非常不利于做服务,微信的本质属性还是社交,除非这篇文章特别吸引,否则一条信息来的时候,就会返回去,做一对一沟通。
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们并不是非要用户转移到App上。目前我们提供的这些功能都是和微信端打通的。如果用户觉得,我在微信上的体验不是很好,那可以使用我们的App,如果他觉得在微信上已经挺好,也是好事情,我们追求的就是用户满意。
“ 又拍云:请分享一下未来「掌上大学」的发展方向。
张良玉:「掌上大学」成长于校园,扎根于校园,我们希望成为最强大的高校渠道品牌。
2014年以前,手机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商家要进校园,如果不能和学校打好关系基本没有机会。但是今天不一样,通过微信、微博、App等,就能够到达学生终端。企业所有的信息、所有的目的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学校已经无法设置障碍,也难以干预。
发展空间巨大的高校市场正在快速商业化,谁都可以看出来,它将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资本也很看好高校市场。
本文来自:加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