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可以被培训?
(2011-11-09 20:55:10)
标签:
杂谈 |
今日看到一文,《机场里的“大师”》,说的是国内火爆的成功学培训、管理培训。链接在此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3492 大家可品鉴一二。
看文中图片便知此类课程之煽动性,我没上过,不敢妄加评论。于是询问一个国内朋友——因工作关系,他多次参加过此类培训,包括文中一个老师的课。他的评价是:“这些老师,没一个人有成功的实体企业。真指望传销类自学天才把你忽悠成管理精英?开玩笑。但存在即合理,虽然合理未必正确。他们必然满足了一部分人需要,也必然产生了一些作用。”
再问:他们都讲什么呢?朋友反问:你觉得讲什么能让他们这么火?
一番探讨后,与我所想差距不大。他们主讲内容剖析后是两部分:心理学、自信成功学。他们至少有一项技能勤学苦练出神入化:公众演讲。
取精华去糟粕,看书如此,听培训同样。丝毫可取的地方都看不到,我想这样的思维方式过于偏激。从管理运营实操角度,我确实觉得这些用处不大。但在中国的环境,它们倒也有存在的合理性。国内的市场环境与社会构成都变化太快,十年前还是泥瓦匠小摊贩,现在已经可以是一个超大集团的领导者。他们在时代搏击中取得了惊人成绩,这本身就是足够夸耀的资本。而以他们为偶像,众多尚未立业、尚未足够成功的人,对短期、迅速、零成本成功极度痴迷。他们似乎也知道不能一步登天,所以有野心但缺信心。他们甚至能接受不够完整的逻辑,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比自己坚定、有力量的声音。从这点上说,以理性和逻辑分析大师们的课程,似乎就不太必要了。他们真正找到了最恰当的消费者群体。有不少企业家听完课,放弃事业拜师加入,开始讲课,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一产业的旺盛市场需求。
其次,我的朋友承认,不少真正成功的人同样来听课。我想,他们是真正能从课程中的心理学方面获取内容,化为己用。中国人的文化中,形而上的思想仍是主流,科学理性只在旁敲侧击。在西方开发的公司制、企业管理学的框架下,这种潜意识仍是不可改变。西方同样重视人治,强调企业中的人文关怀与企业文化,但本质仍是理性的公司、员工利益最大化——这种管理理念下,员工也被默认足够理性与科学。但在国内,人们对一件事情产生动力、或畏惧、或懒惰的理由,并非如此理性。那同样,激励、刺激、管理的手法,也可以有不同偏重,从而更有效果。而这些课程中一些看似惊心动魄的主题:超级潜能开发、让企业家玩场踏火游戏、领袖演说智慧……其实恰恰在激励和诱导人心上有其不俗作用。
而且一些归纳出的观点,像“跑车别墅的幸福感最多支撑三个月,是短暂的幸福。看到朋友、同事、帮助过我的人,他们都有车友房,享受财务自由,这种利他分享后得到的幸福感,就非常高。”、“做事业,老板经常站在局外看公司,这就是有智慧”、“如何伟大的能量都不能完全掌控方向,需要外力来修正”,虽然少实际操作,但如有心,自可领悟化作自己的能力。
我想,任何道理。全信则患,全不信则乱。适合国情的管理手法,必有价值可以提取。但公司体制毕竟源于西方,科学管理方法,组织架构经营模式,这些在西方教育中论述得最为详细与实际。而心理学,中外各有所长,但看这些老师的内容,多是提炼自西方NLP学说(神经语言程式学),就知溯本求源,效率会更高。
最后,关于结合易经老庄来讲管理,我倒有些微词。至高哲学触及本质的力量,在任何领域都能指点迷津。但看这些大师的论调,未觉有何新意与结合实践的法门。如无把握只是忽悠,倒不如专做修心之用,磨砺自身。没有价值观的高度与目标的远度,成功的上限会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