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歌德谈话录》——思想的宏伟和情感的丰满
(2010-11-19 11:43:12)
标签:
歌德读书文化 |
分类: 文化•传承 |
200年前,有一个叫做歌德的德国人。他创作的原则是:不撒谎。“我只是有勇气把我心里感到的诚实写出来……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创作《维特》的,只是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仅此而已”。
《歌德谈话录》,我觉得像回忆录了。当然他是一个作家,一个思想家,他的回忆更多不是让事件凝成图像,而是把语言铸成哲学。纯说小说的写作技巧,歌德也许算不上执牛耳。但作为一个纯真的、独创性的、足够心灵力量面对诗歌与文字的人,他很美。
那个时代的作家,有着令人仰视的高尚人格。歌德、黑格尔、雨果、席勒、康德……ALL STAR阵容。有的作品唤起了超越阶级的仁慈和面对苦难的豪气;有的作品逼视人的原罪与忏悔;有的剖析人性在兽性与神性之间的挣扎;有的冷静得近似残忍地道出生存的荒谬。这些灵魂的力量沉重,却仍能飞上天堂。想象力、思想、信心、正常的美好与不正常的美好。现在看起来,这些似乎很难。体制内游刃有余,以写作娱乐生活无可厚非。但向内心前行,向灵魂深处探寻,让人们坐立不安又无比敬重的作家在哪里?
歌德很相信天赋(当然更推崇勤奋),“世界对于拜伦是通体透明的”。这是怎样一种美妙的境界啊。肉眼与心眼、视觉与灵觉、触感与情感。归根到底,文学是艺术,不是哲学。文学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义务,编梳太多的理论与框架,那同时会压抑他们的通天之力和独立人格。能抵挡时间的侵蚀成为传奇,才能、人格,缺一不可。
他说了很多写作与思想的修炼。“一专多能”:每个人对他那一专业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应努力避免狭隘和片面,先见多识广,再潜心从事某一专业,再设法去理解人类各种才能的总和;找到符合自己性格的偶像;多读经典,品味方能起点高,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
我们只能把对世界有益的那些原则说出来,把其他原则藏在心里,他们会像潜藏的太阳,把柔和的光辉照射到我们一切的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