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岳麓书院游记 |
分类: 点滴•拾趣 |
上周末跟老师去长沙考察项目,几位长辈带着逛了岳麓书院。书院在岳麓山脚,并不大。从远处放眼,是看不到书院的,只见一片苍茫翠绿。走近了,也看不到里面纵横交错的建筑,只有大树掩映下的一扇大门。
http://s12/middle/61b47812t889a43a9e5db&690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书院不大,可历史千年。非要考究起来,创建于公元976年,全球第二老资格的书院。任何事物,抓住契机可爆发、注疏规律可扩张,洗练灵魂方传世。做人、学问、企业想来都是如此,书院亦然。一走近大门,沉淀的霸气便沛然而来,动容又亲切。这力量便是加持的灵魂所赐。一旦散了魂,即便名山再美,田地再多,也成不了大气候,做不得千年名。
有人说,书院是文化之地,文化本是最需要也最易迸发灵魂的,当然灵魂之力永驻啦!未必啊。中国文化一直是很有力量的,各种天才,质朴浑厚,涌动着原生的创造冲击力,直到隋唐科举,文化从个人创造力而来,转变为通过系统教育而获得。迅速为政治提供人才,必然要以扼杀文化的一定原创力为代价。教育愈多,愈加扼杀灵性,从我们当代的中学大学就能看出来。季羡林先生数学4分,放在现在一套体系中就是失败代表。而且,科举的终极目的是选拔合适官员,官者,或为官,或为民。只不过前一个为是阳平二声,后一个是去声四声。而现实又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人,为官而官,以知识换取生存资源。
官学倾向统治者,学术创造与文化更新却仍需要活力。书院代表的私学,便应运而生。官学与私学教的知识,我看了资料,也并无很大区别,只是它们不同的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便迥异。就如有些人从四书五经里读出了封建专制、有些人读出了古代士人的精神信仰。岳麓书院历任山长(就是校长,颇野趣的称谓~)不是当代大儒,便是权倾一时急流勇退的大吏,共同点,那都是豪杰君子,灵魂高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反对空疏之谈。他们想塑造出的人,不是能在官场无限寄生的万金油,而是要有一种精神境界:
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
http://s11/middle/61b47812t889a43c87c9a&690
http://s14/middle/61b47812t889a43d7bc7d&690
在清馨的气息里感受书院底蕴,在沁心的感怀里缓步于书院的清幽。
书院的建筑高不过三层,飞檐翘角
这座幽静庭院,只清朝以来,便出了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沈荩、杨昌济、程潜这些旷世名人。更不用说更早,张栻朱熹40不到,长衫青颜,已登文化绝顶,岳麓脚下坐而论道,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南宋末抗元,师生血性阳刚,放下书本,持械守城,大半慷慨赴死。
中国人向来按地域归纳性格,哪里人忠厚,哪里人热情;美国很多按大学归纳,耶鲁学生如何,杜克学生怎样。岳麓书院,千年办学历史,所育之人也有共通性格:崇尚真才实学,释放文化本性,不论事后诸葛地以历史角度如何判断之,他们都会在当时依照道德理性作出价值选择,绝不使自己成为声名利禄的奴隶。
站在这样一座罗汉松、银杏环绕,香樟、枫栗并立,虬枝苍劲,厚重沛然的的书院中,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不禁会沸腾起来,敬仰而亲切。
中国文人,两点断不可少:知识与道义。一要承担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二要作为天下有道的追求者,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的社会责任。岳麓书院,传承千年,真是契合完美。
http://s11/middle/61b47812t889a439ac41a&690
这幅对联,嘉庆年间时任山长与贡生应对完成。上出《左传》,下出《论语》。三湘地杰人灵,湘人之风范更是能于世界社会紧要之时担当起责任,“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带我们逛山的长辈就是湖南本地人,极能吃苦,很有韧劲,干大事业,儒商风范。楚地多英雄,岳麓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