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与盗德——关于《乘风赋》

(2010-02-20 10:37:46)
标签:

乘风赋

文化

    《乘风赋》

 

  贴了这篇后呢,收到不止一个博友的小纸条,纠结在一个字上:“道”。道确不是随便两句能说清的,写一些成文时的随感。

 

  盗跖与伯夷

 

  任何一个行为,只要不是亲历,我们都无法确保100%明了它之后的动机。盗跖聚众山林,打劫吃人,看起来混世魔王一般,也许他是乱世中以为富不仁者做对象,劫富济贫,推动暴力财富再分配社会改革。伯夷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看起来高风亮节义士一般,也许他并非对武王行为多不耻,只是为求个好名声,永载史册,沽名钓誉咧。

 

  世人还是多认可伯夷叔齐,而上段这些猜测,也只能算阴谋论。但这里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何为天道?如何正道?气节未必是正道,私利却也不定为奸邪,那我们到底要以何为“道”之准则?

 

  陷入阴谋论的生活是纠缠不清而无意义的,比如照小说家视角用一个欧洲家族来解释所有金融行为。纠结盗跖与伯夷究竟动机为何,孰对孰错,同样没有意义。因为为名、为利,都可得道。人想修炼成佛,有3万6千种法门。循着一种法门正道,成了即是佛。名、利、法、礼……这些都不是关键,只是路线。任何路线都可最终得道。关键是,“然必有持天道而不坠者,唯不仁以至仁,人亦可为天。”你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仁之标准。盗跖坚持标准,就可以做侠盗(姑且不论现代法理),哪天他用手中斧剑强抢民女做压寨夫人,就丧失了他的道;伯夷坚持标准,就可以做名士,如果他当时想着我这一死,说不定可以混个《史记》列传头把交椅,多么高风亮节的行为,也必染上污点。

 

  这种准则,与天道齐。天道源自宇宙万物生息繁荣的自然规律,万物有终而天地无尽,人的很多行为,是逆天而为,因此也无法与天同寿。真正的天道谁也无法说清,不然已出现长生不老之人。但至少,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仁义标准,才能继续往下谈。

 

  有人说,仁义本身就未必是正道,庄子不还用盗跖嘲讽孔子虚伪。首先这个故事未必庄子亲作(外、杂篇与内篇的区别),第二庄子对孔子有基本的尊重,他嘲讽,也是嘲讽名实剥离的儒家子弟。这些人掌握社会上资源,利用资源图谋个人的利益。儒生负责替别人办丧事,这本是件高尚之事,但传说中孔子有些听到有钱人死了,就很兴奋——吃饭的机会来了。故事真假不论,仁义本身不坠。儒家最重真诚,后代做不到,做不到又要嘴上说,最后言行脱节,表里分开,不是虚伪还是什么。

 

  乱世与圣人

 

  那么好,我们就按自己的标准来求道吧。我满腹经纶,胸怀天下,不过就喜欢坐禅悟道,不管天下如何,我坐在小山洞中总是巍然不动。

 

  中国讲究喜丧,是福寿全归:全福,全寿、全终。这时亲人不要悲伤,要为老人子孙兴旺、寿终正寝、功德一生而高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几千几万风华正茂之人死去,你觉得理所当然,说这是天道,我们不应该悲伤啊,继续坐山洞里悟道去吧。这就不是得道,而是麻木不仁。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说这句话时,深感国家有治,可以成就圣人。国家无治呢?会产生圣人。而且乱世出英雄,乱世也需要英雄。不然一直乱下去,和上面说的打坐观看世界大战有何区别?世间大道浩荡,路不拾遗,人人自得,这时不需要圣人,也许庸人更好——后者不会破坏已存在的完美社会形态。但完美不是平衡态,也必不能长时间存在。人间界的常态,是正道与混沌混杂交织,消长延绵。此时,甚至混沌压制大道,世存不公生灵涂炭之际,需要圣人以匡乱世。屈铅刀以为饰兮,何异于羁狻猊同犬羊?铅刀再钝也能砍人,猛兽再笨也能咬人。我能力不足以颠覆天地,却仍能尽自己一分力以正大道。但如果像纯钧这种宝剑,锋利无双,只是奉庙堂,那又何以为“剑”?革命烈士们,可有当时想:“我一条小命,对诺大中华影响微乎其微”的么?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道德与准则

 

  上面说了,大部分人还是尊重伯夷叔齐,所以太史公也质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此句的白话版就是“好人不长寿,祸害遗千年”。搀扶摔倒老人不是被人讥笑为傻子吗?见义勇为者不是流血流泪吗?为富不仁者不是照样风光无限吗?

 

  你看,我们的道德底线与道德准则一退再退。退一步海空天空,退几步可就要掉进海中。如果我的标准低到令人发指,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屡见不鲜,这个社会当然无法正道。世人皆以烧杀抢掠为天道,我们还如何顺依天道而行?

 

  我们的时代丧失了很多东西,比如传统,比如文化,比如伦理,比如宗教。这些都是道德准则的骨架支撑。什么都丧失,就剩下钱了,那只好追求物质了。这不是新陈代谢健康的社会。道德准则的重建,在现代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仁义礼教并非全对,但在当下对于缺乏什么和追求什么的畸形态下,我想尊重伯夷叔齐一般的选择,尊重儒家经典是没有错的。他们觉得武王伐纣的做法不孝不义,即使有目的正义,也没有程序正义。他们坚持要活在一个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吻合的世界里,如果找不到就不惜一死。

 

  而社会均衡之时,则可更为灵活。人之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一种活法,价值观多元化是种必要。宽松自由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有利于人才辈出。各法门均可得到的理念,也能被世人接受。彼时对于伯夷叔齐,我们不必追捧过头。然而对于这样为价值观为理想,而不惜以命相许的先人,还是要有足够的敬意。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淡定的乐事
后一篇:冰王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