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中秋美国国民性 |
分类: 文化•传承 |
在国内时读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说到“不团结”,有如下一段:
“中国人不但不团结,反而有不团结的充分理由,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这个理由写成一本书。各位在美国看得最清楚,最好的标本就在眼前,任何一个华人社会,至少分成三百六十五派,互相想把对方置於死地。中国有一句话: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先生文章作于84年,我都还未出生。想想20年过去,眼光大可不必原地踏步。可惜。
前两日,PSU举办中秋活动。一个大学里的中国人,在一个夜晚,于不同地点举办了七八场各式各样的晚会。会场之间车程最近的,大概只有5分钟——这块美国地图上一个针尖不到的小镇里所有中国人,会被分成六七拨,在不同地点,仰望同一片天空,赏着同一轮圆月。
在PSU,中国有四个学生会。台湾、香港向来独立行动,而大陆,都分为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学生会,堪称PSU一大奇观。中秋这样的节庆活动,各家再衍生出各派,就出现六七个活动同时上演的场景。
一个国家n个学生会,给外国人的印象,就是中国人不团结。校园里,一般拉帮结对走在一起的,都是日韩留学生。虽然我不认为他们的言行举止多令人钦佩,但看看两三一伙的零散国人,小团体与抱大团的区别却异常刺眼。
国人似乎笃信全体的聚集,未必有两三小团体效率更高,目标更统一。“会内讧啊!”不知这种文化血脉,是否与华夏大地历史的富饶有关。海岛小国,或分裂的大陆诸国,各自资源有限并单一,有更多的利益交流意愿。而在交流中,本国的统一对外至为关键。若是都“你卖40,我就卖30”般互相拆台,不列颠大概早成荒岛,法兰西也仍旧种田酿酒。而中国历史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就足够说明问题:地大物博,生计哪里都能找。国人不是伙伴,更多是对手。
就像团结与否,要看是否有共同利益。食肉动物较食草动物更团结,大致因此:狮子、鬣狗只能吃肉,单个狮子捕猎能力有限,难免挨饿,想吃饱吃好,就必须协同作战;草食动物则不然,大自然赐予它们免费午餐,而更多的同类聚集在一起,未必能让自己吃得更好。
今年年初春节时,我还是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时势帮忙,和其他干事策划了PSU史上最隆重的春节庆祝,大陆、台湾、香港学生会统一行动。为了这,还特地从国内进口(说出口也好,呵呵)了三条舞龙。忙完节庆累到虚脱时,总还是心头暖暖的。那时希望今后都能如此,不要在校园里听到有人扬言“中国人”如何如何才群起抵抗,而单个同胞受奚落,则冷眼旁观。不要非到国家危难,民族存亡时,才觉察团结的力量。——既不空前,也非绝后,我的愿望是有一天龙的图腾可以飞扬在目之所及之处,如亘古的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