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为家乡鼓与呼——读《谁有我家乡风韵》感悟

(2020-10-23 14:56:06)
标签:

杂谈

                                    只为家乡鼓与呼

                                             ——读张志平《谁有我家乡风韵》感悟

                                                     刘国明

            张志平先生曾深情地抒怀:“人一辈子有许多事做,而我只做‘西柏坡——平山’这一件事,就够了。”情深深意切切,大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陈晋为此曾感慨不已:“作者压上一生做的这件事,说到底,就是传承文化,积累智慧。哪个民族、哪个国度,不需要这样的人和事呢?”
          以六十七岁得中进士的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论诗,有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翻阅《谁有我家乡风韵》一书,三百余首诗作,无一不在诠释此理。
         西柏坡纪念馆主政十载,殚心积虑,施展身手,生生教此不朽圣地,旧貌换新颜,跻身于全国五大革命纪念地之列;身居省委宣传部供职,使得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宣传,风生水起,硕果累累;发起成立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推动中山国遗址保护,使2300年前的历史画面,重现风采。策划、组织、担纲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山国》《平山记忆》《滹沱记忆》,揭开了蒙在平山古老和红色历史上朦胧面纱;策划组织大型历史、地理及文化调查工程《平山村庄考》,把“家乡最基层的风韵”全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其中,无一不彰显作者的襟抱,无一不展示作者的学识,无一不是在抚吟人间“第一等真诗”!
       当前一部“《西柏坡之恋》——张志平诗词暨名家书法精品集”面世时,陈晋先生曾以“大道不孤”为题作序,赞扬这个平山——西柏坡红色历史文化的挖掘者、传播者和发挥者:“与其说他在探寻平山——西柏坡的红色踪迹,不如说是这片土地的红色文化在孕育着他的境界;与其说他在挖掘这片土地的精髓,不如说是这片土地的精髓塑造了他笔下的境界。”
        作为诗歌,景不传情,无情味;情不含景,无诗味。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多在作者着意打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实,我们只要读了《谁有我家乡风韵》书中的诗,就会体味到无论“有我”“无我”,须得“有情”!无情之处何来诗?西柏坡红色记忆,唤起他的是传承革命传统的激情;中山古国的探寻,惊醒他的是千年风云;平山村庄考,触动他的是全县717 个“中国社会神经末梢”——村庄的魂魄。于是,他的诗里便有了脉脉含情,便有了切切抒情,便有了深深乡情。
     “义工上千搜往事,文章七百成名篇”“不要人夸颜色好,留下村考说古今”,这书中,吟咏平山村庄考的诗,占了不少的篇幅。这些诗,纪实、含情,思古,言今,颇具特色。因我也追随志平先生参与村考统稿事,所以,对几十首以村考为内容的诗,颇感兴趣。如写我的家乡蛟潭庄的一首,竟溶入十二个村的名号:“千年龙潭出深山,营盘登临天地宽。黄家半村天花散,一石拦道贾岸憨。马串往来分上下,枣园东西落云端。几回欲挽卸甲水,滋润土楼李家岸。”纪实之余,妙趣横生。外地人看了虽不谙其中村名地名,也觉热闹有趣;平山人读了,无不为家乡风韵动容动情。
     细思志平先生以村名地名入诗时日既久,大约始于主政西柏坡纪念馆时,且吟咏既多,自然懂了他对平山爱之深知之切。
      时下,平山写诗的人约过千余。仅言只依平水106韵而为者,就不下十数人;操新声韵作格律诗者众多。更有许多热衷写自由体新诗的。但无可讳言,这其中,生吞活剥者,有之;无病呻吟者,有之;非律非韵者,有之。风花雪月,琴棋书画,屡屡写入诗里,唯独少了时代气息,少了鲜活诗意。想让诗歌有益于时代,有益于人民,有益于情操,还是读读这个以平山为家乡的人之《谁有我家乡风韵》吧!正是:
      祖籍齐鲁圣人地,生于燕赵慷慨里。长在蒲吾中山国,有志平山展雄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