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误读古人害今人

(2012-11-13 07:56:43)
标签:

不孝有三么

孟子

苏轼

无后

分类: 世相辣评

                    [转载]捕捉瞬间奇观,美呆了!【唯美图片】

 

      那句挂在国人嘴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难堪。时至今日,那越来越多的单身贵族、丁克家庭、剩男剩女们,面对这理论指导,更是觉出来亚历山大。

      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之类的误读一样,像人们对“明日黄花”、“七月流火”的误读一样,这句咒语般的“无后为大”,被人误读误解误行,真是贻害不浅。

      其实,没有后代延续香火,就判定为“不孝”,全出于后人对亚圣教导的极端误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目无长者)为大。舜没有告知父
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孟子的原话原意里,并没有什么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史记》上说:“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舜的父亲和后母对舜百般刁难,甚至要杀害舜,所以舜不便禀告。所以說:君子以為尤告也!

     由此看来,这将“无后”注释为“无后代”,并突出为“不孝”之首,全处于赵岐的个人杜撰,是对先贤孟子的最大误读。 

     这些古话在二十一世纪仍然被人们遵循,本身就是很悲剧的事情。传宗接代,是把儿女当作生孩子的机器,当作财产。父母把生儿育女当作投资,这本身就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孟子总结当时不孝有五种:“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这五条里并没有提及没有后代就是不孝。

      如此看来,这挂在人们嘴边几千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了一句不靠谱的训言。

         孟子没说,赵岐胡解,后人傻行,这句搅乱了世道伦理,糊涂了孝道行为的话,成了流毒千年的道德指南。

      孟子的“不孝有三”,言之凿凿,但翻遍孟夫子的书,偏偏不见其他“两不孝”是何内容。只留下这“无后为大”一句。很明显,这个“有三”乃是虚指之言,犹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三省吾心”一般。倒是后来人,经、传、注、疏地折腾个不休,大都以讹传讹,倒堙没了孟子此句话的真正苦心。

        误读流传,扭曲原意的事,并不少见。

       那句用来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的“明日黄花”,几乎一律被误作“昨日黄花”。人们如此误读误用,其实是不知这句成语出处。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成语便来自诗的最后一句。是说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挽留朋友,把酒看花。并不是已成了“昨日黄花”,没什么可看的了。

      误读古人,误读流传,亵渎的是古人,透露的是浅薄,祸害的是今人。悲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