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20828402394323584.jpg
“
修桥与修路,劳苦功也高。路桥修通时,方便汉和苗。一要保质量,开不得玩笑。希望施工方,把责任记牢。二要保工期,争取快修好。下次再下雨,我们才敢笑。三要保秩序,全力服务好。乡上和村里,记住这一条。”
仅仅三百多字的顺口溜,不是出现在文艺晚会现场,而是在四川宜宾市兴文县一大桥开工现场。念顺口溜的不是老百姓,而是兴文县委常委、副县长石明。
于是,这位副县长的几句顺口溜式的发言不仅引来现场群众捧腹大笑,而且也引发了网络热议。“最牛县长”、“打油诗县长”、“官场好声音”等等网络新词接连而出。
“总之一句话,实事要办实,好事要办好!各位乡亲们,我的话完了!”不到4分钟,领导讲话结束了!
“这县长讲话太实在了,没有官腔。”一位在场的群众说。
另一位当地群众说,“他讲的每一句话我都听懂了。”
24日中午11点,他才收到邀请参加开工仪式。
“这个项目我太熟悉了,前因后果都很了解。”
他考虑到来的都是当地百姓,仪式举办的场地就在河滩上,同时当天又是周末,本着活跃气氛的目的,打油诗的想法油然而生。
短短演讲,应时应景,难怪赢得百姓赞誉。
实在地说,石明副县长这连打油诗都算不上的文体,连“顺口溜”都不算上乘的演讲,缘何竟赢得如此受捧?
听惯了连篇累牍的讲话,听腻了冗长乏味的官腔,副县长石明的这讲话可谓别开生面。
他打破了领导讲话,须得秘书写稿自己念的官场传统,他挑战了又臭又长空洞无物言不由衷的官场演讲惯例,实在是值得夸赞。
套话多多,方显领导重视;发言长长,才露领导水平,这似乎成了官场的规则。
短话难道不给力么?
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在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发表了仅仅一句话的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辛格莱·刘易斯应邀到一所大学为一群立志当文学家的大学生进行演讲。校方安排他演讲一个小时。刘易斯以一个问题开始了他的演讲:“你们中有多少人希望成为一名作家?”所有学生都高高举起手来。“那么,”刘易斯说,“我对你们的建议是:从今天起,动手写吧。”说完,他就转身走了。
如何?这一句话,精辟深邃,抵得上几万字的论述!
这个副县长讲话里,短短几百字,建桥原因、项目立项过程、赞助企业主介入的情况,对企业主赞助修桥的感谢,提出了施工质量要求。这难道比不上几千字的讲稿吗?
一首顺口溜式的发言,竟然赢得了百姓如此欣喜的赞赏,引发如此轰动的网络好评,并非是写得如何的有水平,也不是老百姓喜欢听顺口溜,而是在于领导没了往日那一本正经的假面孔,刮来了一股亲民清风。
领导讲话本来就该这样:不用八股腔,我口讲我心;讲话看听众,让人听得懂;讲话出内心,真情来沟通;讲话不要长,短小提精神。
这顺口溜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不在其口语演讲,也不在于他短小,关键在于这县长在建桥这利民事体上,做出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如果只会空讲却不做实事,讲话长短都不宜!
一首顺口溜作为领导正规的讲话,缩短了干群心理距离,浓厚的泥土气息,显得生动有趣,百姓爱听,收获了预期效果。
听腻了那洋洋洒洒的提高认识,开阔思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之类的官场特色的讲话,这副县长的讲话就更觉难能可贵了。
“当官员们抱怨、指责台下的人昏昏欲睡、中途退场或对讲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时,其实应该想一想:自己的讲话是不是完全由秘书代劳的?讲话内容是否缺乏必要地地气或者个性?”王聃在《燕赵晚报》的首席评论中这样说。
真办实事,敢讲实话,会讲短话,时下有多少官员做得到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