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教师过节时。
本该高高兴兴为自己的节日欢喜的教师,却几人欢乐几人愁。
一位高中老师在其博客中发帖表示喟叹:临近教师节,却对自己的职业丝毫没有了荣誉感。
这却是为何?自然事出有因,盖为社会及媒体掀起的热议教师节送礼的事儿。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有4083人参加的调查显示(其中68.3%的受访者是学生家长),61.7%的人提出了支持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规定,要求教师不能接受学生或家长礼物。对此,受访学生家长的支持率是63.5%。
好好的节日欢乐,让这“调查数据”的广泛宣传,平添了几分纠结和尴尬。一下子,将如何庆祝教师节的主题,演变成了如何防止教师收礼的讨伐,这节前不胜寒的氛围,弄得园丁们心里凄凄惨惨戚戚地阵阵伤感不已。
时下社会,果真到了必须出台规定,严防教师收家长和学生礼物的危机时候了吗?那从四千多人嘴里换算出来的百分比,就那么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吗?难道就可以据此得出结论说,教师们每逢这节倍收礼了吗?
不知“民意中国网”是个啥机构,也不知这个报和那个网是出于什么目的,用了什么方式搞了这么个节前调查?反正人家中国青年报记者便言之凿凿地说:“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很多家长一到教师节或者新年前后,就面临着“送与不送”的两难:给老师送礼物,总觉得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不送又怕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看法,影响孩子的情绪。”记者,无冕之王,一言虽不如九鼎,但却比街谈巷语对公众影响力大得多。于是,这教师节教师收礼,就成了教师们的
目前,众多的商家早就垂涎三尺地盯上了“教师节礼物”市场了。在网上一搜索,可以看到无数关于教师节礼物的商品信息,还有“教师节送礼送什么”的温馨提示:如何选购礼品——不要送太贵重的礼物,会显得太功利被老师拒绝;不要直接去问老师喜欢什么礼物,这样多半会遭到拒绝,诚意也会受到怀疑;不要送一些不切实际的礼物给老师,要考虑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否用到你送的礼物……这些不含一丝一毫尊师重教味道的纯生意经,在充分展露了商人贪婪本性之外,另一个作用就是极力放大教师节要送礼的信息,拼命搅动节日市场,以便为自己弄个盆满钵溢。
这个调查数据还说,通过调查,社会上人们(其实就是这四千多人)认为教师整体素质也十分地糟糕,67.8%的教师的素质被评价为“一般、比较低、很低”。
六成人民认为教师状况堪忧,又有六成人民提议出台规定,看来,这教师行当成了一潭浑水了。但是,且慢!我想问,这调查者为何不关心每年有多少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无缘就业当老师窘况;每年有多少挣着几百元的民办的、私营的学校老师难得温饱的困境.....
说到送礼,倒也不是没有。有权的少数官儿给少数教师送礼,那是公款送私人,人家无所谓;有钱儿的主儿给个别教师送礼,那是钱多,人家无所谓;也有为了自己孩子能多得点儿教师关照而送礼,其礼不过些许小礼,略表心意,(不含大学以上直至博士类的学生或家长之动作,那是另一类的事,龌龊加猫腻,送礼伴作假,不是几句话就说得清的!)断不可与官场之礼相比拟。仅此而已,何须惊诧到兴师问罪之地步!
有人分析,教师节送礼,有个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人家送,你不送,好么?这无端地自生的纠结,困惑了不少学生和家长。但是,这却不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安徽的张森林有文,实在有理,我佩服得紧:“剖析之下不难发现,教师节“送礼”表面上是个心理问题,本质上却是个社会问题。学生家长怀疑师德和担忧公平的背后,恰恰折射出了教育和教师并没有真正被摆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相应位置,尊师重教的氛围仍然不太浓厚。如果教育有了足够的投入,不再属于“稀缺”资源;如果教师待遇有了显著提高,无须凭借学生家长“送礼”来“感受”自身价值;如果各界能把每一天都当作“教师节”,始终如一地重视和关心教师,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如果……”
我自然丝毫无没有赞成成家长送礼、教师收礼的意思,但如果只是急急如律令地喊叫、制定别送礼、规定不收礼之类的条条框框,而不去考虑改变社会问题,统观教育环境,恐怕这治标不治本的调查、指责,将是可怜无不费精神的“新闻噱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