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如此修行,不拘一格,有何不可?
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这般交际,情感真实,何必纠结?
五四青年节这日,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的学生在学校首创“青年礼”——当众集体跪拜父母。校方声称经老师和家长委员会讨论,“青年礼”采取“跪父母,接家书”的形式进行,理由是“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
非如此,不足以表示成人,还是非如此,不能够表达孝心,这,真叫人疑惑不解。
“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那是在封建社会。如今跪拜礼早已被鞠躬、握手取代,只能在寺庙烧香拜佛和长辈丧礼上还能见到这种双膝跪,头触地的举止,“最高礼节”早已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自古中国人有“跪天、跪地、跪父母”的说法。跪天地是一种膜拜,天地给了人们生存的环境;跪父母是感谢他们的生养的之恩。意思单纯,赞同无妨。
下跪,在不同的场合又有着不同的含意。下跪表达的感情可以是懦弱、膜拜、感激、乞求、尊重、屈辱、谢罪、忏悔、哀悼和无奈,甚至是作秀、阴谋…… 百味掺和,叫人难辩。
当庆贺自己成年的青年礼也变成了一场“下跪游戏”时,当自己与父母之间亲情被赋之以遥远、陌生、僵化的古老样式时,这种“一次性”的教化,难道不显得尴尬、沉重么?
在这之前,郑州一学校校长向学生跪赠《弟子规》,广东东莞一幼儿园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湖南娄底一中学教师向犯错学生下跪以期震撼和唤醒孩子。
跪来归去,这跪,似乎成为校园教育的特色了。
把跪拜推广为一种放之四海的仪式,是复辟;把跪拜扩大成一种集体活动,是荒唐!
生活中还有一些下跪镜头,更使人五味杂陈:为冤屈,向官员下跪;为前途,向考试下跪;为赔偿,向狗下跪;为讨薪,向老板下跪……几多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学校育人招数,技穷到只剩那“跪拜”一式,是谁的悲哀?
如果硬要把青年礼弄个“下跪接书”的仪式,冲淡的是亲情浓浓的意境,给孩子带来沉重难言的心理负担。
何苦呢?
子女笃亲笃孝,与父母情感颇深,私密环境,跪拜表示,无可厚非。可一弄到公开场合、集体行动,那种情,那种心,也会被折腾得荡然无存了!
什么情,什么感,只要一经编排,一经表演,一经作秀,顿时生出一股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虚伪透顶的感觉!
从记者现场报道可见:“真正到了跪父母的现场,操场上的学生们还是有一丝犹豫”,可见这青年礼行到最后还是让不少学生感到心里别扭,那效果自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青年礼,对于那些即将长大成人的学子来说,应该是一次与家长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本应包含心灵愉悦和情感融合。这种构建于美好道德之上的礼节,绝不是一种家长与孩子之间集体式的表演,而应该是创造一个让孩子与家长平等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从这个角度出发,组织行青年礼的活动,必须考虑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孩子们的行礼习惯。”
这位网友的话,当属合情合礼,公允公正之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