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情感父亲真爱 |
分类: 小北鼻 |
带孩子去看场电影,
有复联4,还有一部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
我果断选择了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
因为我从来没看过黎巴嫩的电影。
好多年前我也没看过阿富汗作家的作品,我选择了一本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看完后让我惊叹。
看这部电影我先不说剧情,我只说我看完的感受。
感受用两个字就能概括——压抑。
压抑到你看完以后觉得要爆炸,恨不得钻到一个没人地方痛哭一场。
这种感觉只有4年前妻子离开后,我听到新疆歌手帕尔哈提用他沙哑嗓音唱那首《你怎么舍得让我难过》才有过类似的感受。
那次我听完歌痛哭流涕,被压抑挤干了泪水,宣泄的一塌糊涂。
《何以为家》的故事并非虚构,剧中的演员也是从街头找来的真正难民,电影镜头像一部纪录片,12岁小演员不是在表演,而是在重现他原来真实的生活。
这部电影没有去刻意收割眼泪,导演也无意贩卖痛苦,但是灰色的主题,灰色的剧情,灰色的结局,让你压抑到无法哭出来,12岁的男孩赞恩全部灰色的经历,让你牵肠挂肚,无法释怀。
12岁的小男孩赞恩,把亲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诉父母给了他生命——他们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生育,一家人挤在漏水的房子里,食不果腹。
赞恩是家中长子,聪明、早熟,看上去还非常瘦小的身体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压。
电影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年仅12岁孩子主动承担责任的欣慰,更是看到一个不被关爱的孩子背后的心酸。
电影最后,孩子对着父母哭喊,控诉他们为什么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让他受尽了痛苦而不是一个正常孩子所得到的教育关怀。
最终,这成为电影《何以为家》中十分令人震撼的场景。”
虽然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国度里,衣食无忧,不会像电影小主人公那样,去打零工,扛水、卸车、送煤气,更会像小主人公的妹妹,11岁卖去当性奴,最后惨死。
我们的孩子和战乱的叙利亚难民的孩子无法相比较,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孩子是非常幸福。
但有一点是非常相同的,我们有许多父母包括我,和电影小主人公的父母一样,对教育孩子都不在行。
我在想,我们的孩子将来会不会控诉我们这些当父母的。
他们从小在托儿所时候开始,面对着家长的高压
就要进行各种考试,不断的学习考试会伴随孩子大半生。
但唯独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却没有任何考核。
我扪心自问,我是个合格的父亲吗?
我们将来会不会被儿子告上法庭?
我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就要不断的学习。
正好下星期,我非常尊重的儿童教育家、作家宁磬老师,在石家庄有一场公益讲座,我一定要去听听,多掌握点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省得大了儿子控诉我:你不是个合格的父
说起了何以为家?
我们习惯,有孩子,有丈夫,有妻子,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我觉得不一定,这个家幸福与否、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
遇到一个只管生不管养的家庭,孩子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孩子的心灵会扭曲,长大后这个爱的缺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我习惯性的估算了一下12岁的小主人公赞恩的身高体重。
坐在我身边的小胖子同样12岁,估计身高得高出赞恩一头,体重是电影里小主人公一倍。
我家小胖子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同样也被小主人公悲惨的的命运所悲伤,眼中时常含着泪花,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儿子对视了一下,儿子突然拉住我的手:爸爸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