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吃驴肉,是吃还是不吃?
(2019-04-05 06:35:36)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乱说 |
我爱吃肉
如果非问我最爱吃什么肉,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爱吃驴肉。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我一吃驴肉就想起龙肉,一想起龙肉就想起叶公好龙。
我想大概叶公这个老小子,因为爱吃驴肉,摸不着龙肉,爱驴及龙才喜欢上龙。
叶公喜欢龙是假,向往的吃口龙肉是真的。
这么说叶公纯属搞笑,实际上叶公是楚国的贵族,跟孔夫子是哥们,历史上“大义灭亲”的主张就是他提出来的。
老小子够狠!
小毛驴滴滴答答,倚天剑伴我走天涯。
毛驴只需要一些水和干草,它们就能任劳任怨地干活,成为美军的得力助手。在中东地区作战的美军部队里,毛驴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宝物。
毛驴留给人们的形象虽然往往是愚钝、笨拙,但其坚韧、忠实的品质使其成为战场上经久不衰的老兵。
当年本拉登更深喑此道,在阿富汗山区,本·拉登也经常骑着驴子跟美军打游击。
古代,
驴几乎成了诗人们的灵感的钥匙,骑驴也成了一种文化。
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
李贺骑驴觅句,
孟郊骑驴苦吟,
贾岛骑驴赋诗。
杜甫更爱骑驴,他自称:“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当然可以骑马扮侠客,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
随后,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但总觉得不如,“细雨骑驴入剑门”那么浪漫,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那么憨态可掬。
现代,有人写诗调侃毛驴,
驴很笨,
陪着阿凡提周游世界却没熏陶出半点智慧,
和书生一起进京赶考,书生考上了进士
你依然是一介草驴,
驴先生常送小媳妇儿回娘家,
自己生出来的骡子,却是一个不男不女的娃
你被蒙上眼睛
在磨房里转了不知多少个世纪
把磨道背得倒背如流
也未能尝到一口馒头的滋味
你没事的时候
喜欢唱首小曲儿
练练拳脚
却因此招来更多的皮鞭
不知什么时候
一个喝了一砚台墨汁的文人
骑在你的背上编故事
从此你的蠢名
流传百世
你终于盼来了春天
刚刚感谢完
拖拉机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
却发现一夜之间
街头多了一家驴肉馆
那个给你写诗的人
正坐在里面
夹起一块驴肉
接着呷了一口悠闲
看完让人哑然失笑,现在社会驴不在浪漫,
风声飒飒,蹄声得得后,诗人漫声吟哦,驴儿引吭高鸣,
最后不过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菜,
在咱国人眼里,驴浑身是宝,
驴肉好吃,驴皮大补,
就连驴蹄子则有神奇功效,据称能克制僵尸。,
谁试过?
中国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马上就要吃光全世界的驴。
据统计,全世界毛驴存栏数4000万头,
中国每年要干掉1000万头。
驴不象像猪繁殖能力快,一头毛驴一年就生一两个。
所以各种“驴危机论”不断出现,有的说,驴会成为“下一个穿山甲”;有的甚至说,中国会吃光世界上的驴。
看电视里的驴皮阿胶广告,看我家门口的驴肉火烧,
从20年前推三轮车开始卖起,现在开启了许多家连锁店,
人们把驴吃成珍稀保护动物为期不远。
我酷爱吃驴肉,是吃还是不吃?
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我想起了和驴有关的布利丹效应:别成为那只饿死的驴子!
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在一次讨论中讲了这样一个寓言:“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被活活饿死了。”
这就是著名的“布利丹效应”,就是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否则,后果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政治方面。
前一篇: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后一篇:我们总惦记着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