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爸爸 我要自杀! 宁宁找乐

(2013-06-17 06:05:54)
标签:

手机博客

育儿

分类: 小北鼻
1
  那天我带小北鼻洗澡回来,我在医院门口和大夫说话,那群野孩子在运动场虎视眈眈的盯着小北鼻,小北鼻大概有我壮了胆,迎着他们走了过去!
  野孩子看见我站在远处,想速战速决打败小北鼻后后作鸟兽散,野孩子冲上去,小北鼻一个右摆拳击中了野孩子的鼻子,小北鼻退后了一步,呆呆的看着捂着鼻子蹲下的野孩子……
  小北鼻犯了街头斗殴的大忌,这种情况该穷追猛打结束战斗,他可好,退这一步失去了先机。

  野孩子擦擦鼻血站起来,飞脚踢中了小北鼻肚子,拳头巴掌暴风骤雨的落在小北脸上,小北鼻被打蒙了,垂着双手后退时摔倒在地,爬起来屁股又挨了一脚,跟头轱辘的向我这边跑来,见到我咧嘴哇哇地大哭,白净的脸变的五彩缤纷。
  我拿出毛巾递给小北鼻,笑嘻嘻的什么也没说,大夫批评我:你这当爹的,怎么也不管管?
  我说:不管!他是男孩子,管多了,将来怎么成为男人!
  这是小北鼻和野孩子打架的真实记录,为了讲述后面的事,我把它翻了出来!

  2
  有一天,小北鼻郑重其事的要和我谈谈,我把他抱到椅子上,我坐在小板凳上(和孩子谈话一定要高度平等),小北鼻黯淡地说:爸爸,我要自杀。
  我愕然并住了呼吸,我小心亦亦的问他:为什么要自杀。
  小北鼻懊闷地说:我打不过那个哥哥,我死了,他就打不了我了。
  我试探着问:你会自杀嘛。
  小北鼻说:会啊,用刀抹脖子,割动脉,上吊,摸电门……
  我听着心惊肉跳的,这得感谢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六岁的孩子都能掌握自杀技巧了。
  小北鼻幽幽的说,咱们俩的谈话,你别告诉妈妈,她知道会伤心的。

  3
  我被小北鼻弄得心如刀铰,伤心后许多罪恶的念头涌进大脑,我怕我说出的话会影响孩子,抱着他哄了一会,就苦思冥想去寻找答案。
  许多问题不是一个人的智商和学识能够解决的,我想起了宁波的豆豆教授,我们面谈过,她对心理学很有造诣,我马上给她打电话,她说幼儿心理学不是她的专业,她去问问她的同事,研究幼儿心理学的专家,半个小时后给我打电话。
  4
  我喜欢心理学,偏好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格的著作如数家珍,但对其他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一点皮毛。在等豆豆回复的时候,我上网查六岁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自杀念头,得到的分析结果,对我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齐鲁晚报上的那篇分析六岁儿童为什么想自杀文章,我要是总编,会让那位胡说八道的记者立马下岗。我感慨报纸为什么只剩下老年痴呆型读者的同时,豆豆打来了电话,这个电话很长,大约一节课时间,我受益非浅,马上付诸实施。
  因为篇幅问题,我只写重点,有六至八岁娃娃的家长可以参考。


  5
  “ 我要自杀”从六至八岁儿童嘴里说出来并不奇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概念的认识非常薄弱,他并不了解死亡,可能是受挫后用死亡这个概念来逃避现实,并非成人所认知的那个死亡,所以父母不必惊慌失措。
  六至八岁儿童开始关注生与死,“生”就是对生命来源的认知,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
  “死”死亡是个什么概念?人为什么会死?有没有天堂?

  6
  根据豆教授的建议,我和小北鼻有以下一段对话
  小北鼻: 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说: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取出来的。我让小北鼻很直观的看看妈妈肚皮上的伤痕。
  小北鼻问妈妈:剖开取出我时妈妈是不是很疼。
  妈妈:是很疼。
  我说:所以你得听妈妈的话,孝顺妈妈(孝顺这个概念小北鼻早已经懂了。)
  小北鼻问我:我是怎么进妈妈肚子里的?
  我说:爸爸把小蝌蚪一样的精子放进了你妈妈的肚子里……我找出《人体 解剖学》用里面的插图,给小北鼻讲明白了。
  我认为这个问题上不要欺骗孩子,正确的讲解、引导很重要。


  幼儿对死亡的认知,我引导的比较复杂,首先让他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不能复生,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就玩不了好玩的、吃不上好吃的,你说有多可怕。所以一定要珍惜生命。

  然后我陪他下棋、玩游戏,让他输,而且教他得输的起,输没什么大不了的,输也要输的敞亮,对他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挫折不回避、不逃避,想办法变挫折为胜利。比如:你打不过那个哥哥,你比他小三岁,不丢人,也没啥好怕的。另外靠拳头征服对手并不光彩,要学会靠头脑。
  小北鼻常仲心忧忧的问:等我老的时候,你们是不是都会死。
  我说:当然会死,要是老了都不死,这个地球也住不下啊
  小北鼻问:你们死了是不是上了天堂。
  我想如果给孩子描绘出一个美好的天堂,孩子会不珍惜当下的生命。
  我坚决告诉他:没有天堂,但坏人会下地狱
  让他从小知道头顶三尺有神明嘛。让他心有惧怕,才能自我约束。

  实际上让孩子心有惧怕,是最基本的安全指导和教育,逐步提高幼儿预见危险、排除危险的能力,加强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才是预防以外发生的有利武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