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警世名言
我于2016-08-28
10:06:15在杨仲明_新浪博客刊发了《警世名言》,今日略作修改重发.
中医不会毁于方舟子们疯狂的诋毁,而会毁于现任各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们。
现代教育是培养不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的。现任各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们共同的致命的缺陷,就是没有悟性。他们像西医一样用脑子看病,而真正的中医是用整个人去感悟患者,只有当医生与患者有着相同体验时,他才悟到患者。用脑子看病的医生是永远得不到这种体验的。
现任各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们与老一辈中医药大学教授相比,因为专业训练文化不同,缺乏老一辈中医大家宽阔的胸襟。
养生心理学丛书第一本专著《养生心理学——性、智慧与潇洒》,1995年3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二年之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江苏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主任,著名中医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枝先生看到了这本书。
李枝先生描述了当时的心情:“1998年初冬,偶得杨仲明先生大作《养生心理学——性、智慧与潇洒》,阅后竟难以自持,年过花甲平生首次萌发“吃蛋寻鸡”之想,当即去函希求相识,数年神交,终成知己。”
《养生心理学——性、智慧与潇洒》指出中医与西医是二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科学。西医思维的逻辑是亚里士多德逻辑,中医思维的逻辑是庄子逻辑,“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即在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中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比如,天才健康的儿子与心智发育严重受阻的儿子,一个天才,一个弱智,截然不同,但他们都有巨大的潜能,自闭症孩子若能及时接受养生疗法的治疗,也能成为天才健康的孩子。庄子逻辑也叫隐喻逻辑,也就是智慧逻辑。
对此,李枝先生评述说:“即如杨兄欲冲出西方心理学一味抑制一味精神分析之樊篱,以儒释道三教之精粹,唤精气神三念之灵魂,意欲融东西方文化于一炉,集古今医学于一体,开殊途同归之范例,达形神兼备之仙界,难矣哉,伟也夫,怎不令人赞叹?!欲问症结何在,窃以为在自然秉性与西方科学发展的矛盾,具体表现于生命与非生命、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感性、知识与智能、左脑与右脑、意识与潜意识等等的冲突与失衡。其实这也正是东西方文化区别之所在,轩轾的核心、矛盾的焦点、融会的方向。当然这也正是包括我们二人在内的一小批人兴趣的中心,可惜工程太大,牵涉极广,加之冰冻三尺,条件太差,闻之令人振奋,干之令人焦虑。最为严重的是我们几乎已完全丧失了发扬自己优势的主动权,盲目跟随别人,削足适履岂有不败之理,何言振兴之路。”
后来,李枝先生把《养生心理学——性、智慧与潇洒》推荐给同事与好友孟景春教授,著名中医养生大师,海内外知名《黄帝内经》权威。
孟景春教授看后,欣然题词:“杨仲明先生大著──东方智慧的精萃”。
我与这二位中医大家至今也未谋面。神交二十余载。
唐代医圣孙思邈倡导大医精诚,大医精诚首先表现在医者的治学态度上,孙思邈是个老寿星,享年103岁。他幼年体质虚弱,他是因病治医勤奋成家的。他在《千金要方•自序》中写道:“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其中从“青衿之岁,高尚兹典”,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其好学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尤其“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其博学多闻、虚心求教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在医学领域能否治愈疾病是一个硬道理。在整个精神病学界认为精神病不能治愈的文化环境下,杨仲明教授独自一人著书立药说,发掘祖国传统医学的智慧,以翔实的临床资料,揭示了精神病可以治愈的真相。
杨仲明数授的专著《精神病可以治愈》一书由国家一级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07年7月出版发行。2008年这本书出版后不到一年,百度贴吧里有些居心叵测者对杨仲明教授进行了造谣中伤恶毒攻击,大骂骗子。直到2013年《一封家长的公开信》发布后,这位家长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公布精神病患者接受养生疗法的治疗是可以完全康复。这位家长出于大爱之心,冲破整个社会对精神病患者无端歧视的精神压力,公布了自己的电话。直到近两天仍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拨通这个电话经过咨询之后坚定了精神病可以治愈的信念。
现代这些博士导师们的治学态度与孙思邈相比,相差甚远。与孟景春等老一辈中医大家相比治学态度上更是泾渭分明。现在中医大学的博导们不是不知道杨仲明教授,而是听到了杨仲明教授浑身不舒服。呜呼悲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