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三分教,七分育
(2013-11-21 04:24:32)
标签:
亲子教育杨仲明健康 |
亲子教育,三分教,七分育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拥有无与伦比的巨大潜能,要想培育一个健康儿童,家长要做的只是去开启孩子与生俱有的心灵宝库。但是大多数家长总是会在不知不觉间忘记自己的使命,落入陷阱,认为只有谆谆教导才是教育。身为家长,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这样的误区。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家长要开开心心,孩子也要开开心心。
为什么要活得开心?只有开心,才能静心;只有静心,才能开后孩子与生俱有的心灵宝库。换句话说,活得开心,顺乎人的本性。
而今,有一句时髦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商家为了赚钱炒作出来的。而今的父母有钱,钱烧的没有花,亲子教育露富,一岁的孩子就送进了早教中心,结果是花钱买灾难,早早地毀掉了孩子。亲子教育,三七教,七分育,强调的是父母的素养。大凡父母,必需了解亲子教育如何顺乎人的本性。
肝为木,木之本性为条达,大凡植物之属,其生长之势喜舒展、顺畅而不喜阻抑。虽说“木曰曲直”,但此“曲”并非抑郁,而是廻转,柔顺。木性总以上扬、外展为主要方向,曲而后直,是其过程,亦寓意直中也柔、也韧、也和,于条达舒畅中蕴含生机,于肝亦如是。“疏泄”也好,“敷和”也好,“伸”是肝气的自然之性,“曲”则是此气的理想状态是冲和、柔畅而行。因此,生理情况下,肝气应是升发、柔和、舒畅,冲和条达,既不抑郁,也不过亢。《内经博议》论之曰:“以木为德,故其体柔和而升,以象应春,以条达为性……其性疏泄而不能屈抑。”
若肝失条达之性,则成肝气郁结之证,肝气一郁,或横逆脾胃,或化热、聚痰、生湿、成瘀,诸症由生。《医碥》云:“因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对治之法,则有《肝胆源流论》之论:“所以善治郁者必善调肝,肝气一和则气枢得畅,诸郁未有不解之理。”因此,疏肝就成了肝病治疗的最常法。再进一步,从肝入手理气调血,成为不少疾病的重要治疗辅助。故《医碥》又谓:“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
养性即谓养肝,善养肝者,活得开心。良好的健康习惯,就是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即使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必须遵循一大原则:在玩中学。在没有任何管制约束的环境中,玩的开心,学到知识。
人们都熟知济公和尚,却很少有人知道临济禅,临济禅就是济公和尚所创。临济禅的要旨就是“作而无作”。也就是学即玩,玩即学。也就是说,即使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必须由父母承担,而不是交给早教中心。
亲子数育,三分教,七分育,强调的是育。而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二是环境。孩子机体脏腑阴阳调和,百病不生,健康、可爱、聪明。而自闭症、抽动症,精神疾病皆因机体脏腑阴阳不调,相火偏旺。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孩子之所以罹患自闭症、抽动症,精神疾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疏忽了食疗。而今的父母也不是不关心孩子的饮食,非常关注孩子饮食的营养,追逐科学育养。殊不知食不只是营养,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常用食物的性能特点(懂一点中医养生),全面均衡合理地摄取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求补益精气,强健体魄,防治疾病,益寿延年。古代医圣扁鹊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倡食治。食治是讲无病要注意调节饮食,有病先用食疗。孙思邈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是很有道理的,即防患于未然,不要滥用药物。他首列张仲景之言:“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千金要方·食治》)。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弗洛姆为首的西方一流学者就指出,拯救人类精神危机的智慧在中国的古文化中。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排斥中医养生?真是不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