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成自杀身亡的人是抑郁症患者
(2013-07-21 06:51:50)
标签:
杨仲明杨仲明新浪博客自杀抑郁症健康 |
为什么八成自杀身亡的人是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患者持续感到情绪低落,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或动力。身体症状包括食欲失调或体重下降、疲倦、失眠或嗜睡、行动迟缓,以及日常活动明显减少。而情绪及思想方面,患者会经常感到烦躁、忧虑、难以集中精神,以及记忆衰退。他们对前景感到悲观,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负累他人,所以大多数患者有自杀的想法,甚至行动。研究显示,约15%的重性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身亡。其实,心理解剖研究,即研究员按亲属对死者逝世前数周的详细描述进行分析,作出诊断,也显示大药八成自杀身亡的人是抑郁症患者。
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的年报指出,每四人便有一人会在一生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或情绪问题,预计到2020年,单是抑郁症这样的情绪病,就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事实上,我国内地现今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成功。一项最新发表的全球性医学研究指出,世界各地每年估计有100万人自杀,其中30%来自中国。
不论怎么说,人的生存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个自杀者所体会到的痛苦忧愁也强烈到什么程度。自杀者自杀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可能由于家庭问题、失恋、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经济问题或情绪抑郁等等。但是深刻而明显的原因则是:人们实在是痛苦得不再活下去了,他们只想了此残生,终止自己的生存。这是一个事实上相当简单而明显的答案。当一个人真的要自杀时,他们的痛苦一定很大,以致远远超过了他们生存的欲望。一方面是生存的欲望,另一方面是摆脱生活中悲惨痛苦的欲望,这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你希望活下去,也希望摆脱痛苦,因此,这两种欲望──生存的意志和摆脱痛苦的要求,都很强烈。如果痛苦不幸过于强大,你感到根本无法作到既活着又摆脱那些痛苦不幸,于是,你很可能断定:除自杀之外,别无出路。
自杀的抑郁症患者,其痛不欲生不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难以迈过的坎,而是源自他们机体的深沉,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受潜意识驱使,养生心理学临床研究认为,是因为风邪湿困相并为患。
惊恐发作,若风邪湿困相并为患,不仅发作时间延长,而且情绪行为失控,犹如万鬼索命,惶惶不可终日,连连伏地作揖。也有患者,一旦发作,躲进卫生间,关门闭戶,漆黑里,不喝不吃也不睡,数日后又一切正常。还有患者,一旦手足颤抖,立马惊恐万分,下身难受,惨叫不已。
根据我数十年救助自杀者的临床观察,一心想自杀的重性抑郁症患者,他们的脉象舌相大致是相同的:脉弦或脉细数,相对而言,右强左弱,邪结于下;舌质红或淡红,舌边红,舌尖红刺。辨证求因,风邪湿困相并为患。
患者从整日想死到自杀行动是有一个过程的,一周或者更长。也就是说,救助自杀者是有时间的。但绝不是语言劝说能有效的。比如孟懿,报道说,孟懿住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宿舍楼一间双人公寓内,他和室友康强由导师陈敏伯培养。孟懿跳楼身亡后,康强给孟懿的家长提交了一份材料,上面记录了事情发生的经过。
8月19日深夜,孟、康二人围坐在寝室的书桌旁下象棋,一直到次日凌晨3时左右,康强感觉有些疲惫,就去睡觉了。孟懿则坐到桌前继续整理资料,当时康强也没有发现他有任何异常。20日上午9时,康强醒来后,见孟懿已经离开了寝室。康强起床后,在孟懿的桌上无意中发现了一份“遗书”。遗书没有开头与结尾,第一句便写着:“1.请在确信我死亡后,通知我家里……”
康强吓呆了,他来不及洗漱,赶紧出门四处寻找孟懿。直到在离寝室有5分钟路程的综合楼实验室内发现孟懿后,康强才稍稍放下心来,并将孟懿要自杀一事报告给了导师陈敏伯。
不久,陈敏伯赶到实验室见到了孟懿,并一直和他谈心直到当日上午11时,当时康强也在场。中午时分,师徒3人还共进了午餐,陈敏伯和两个学生边吃边聊,直到下午2点才吃完。饭后,陈敏伯让康强先陪孟懿回寝室休息,并一再嘱托要康强尽量开导孟懿,有什么困难及时向他反映。经过老师开导后,孟懿的情绪初步稳定了下来。
下午4时,孟懿提出要去见导师,康强陪同他前往,当吋孟懿的精神状态看起来还不错。
但令康强感到十分意外的是,就在两人走进综合楼后,康强正准备去敲老师办公室的门,而孟懿却摆脱了他,径直朝7楼的计算机室跑去,随后在同学的眼皮底下从窗户中纵身跳下……
也不是开什么宣誓会,珍惜生命能凑效的。那是做给活人看的。
救助自杀者唯一有效的方泫,是给患者喝“自杀救助汤”。此方,我在两年前的博客中已公布于世。只是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