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2013-04-20 12:16:35)

摘自博主新著《健康从儿时抓起》

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乐观就是以宽容、接纳、愉悦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现实世界,它能很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乐观儿童》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远不仅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它实际上更是一种心理免疫力,足以帮助人们抵御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在书中,塞利格曼写道,从他做过的高达1000次的研究中,研究对象超过50万人(包括成人和儿童),他发现乐观的人极少患忧郁症,在学校学习和工作中都容易成功,他们的身体比悲观者更健康。最令人吃惊的可能是,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性,这也是可以培养的一种情商技巧。美国其他两位心理学家米勒和戴尔纳通过认真调查研究也认为:乐观的人多数是自爱、自信的,自我控制能力强且性格外向,容易和他人交往。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乐观教育,提高孩子的情商,让孩子能从心底笑得起来。

(一)乐观与悲观的本质区别

要教导孩子更乐观一些,你首先必须能分清乐观和悲观思想。

根据塞利格曼的理论,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方法。

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快乐的事总是“永远的”(在不同时间不断发生),而且是无处不在的(总是能在不同的场合发生)。他们也能为促使好事发生,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一旦不好的事件发生了,他们也视为是暂时的,认为只是在那样特殊的情况下发生的,对其发生原因与自己的关系,也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悲观主义者考虑的恰恰相反: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好事只是靠碰运气偶然发生的,坏事则是预料中。在解释坏事发生原因时,他们也常常犯错误,要么每件事都责怪自己,要么全都诿过于他人。

悲观主义在性格上可能是“灾难性”的。人在惨淡的境况中,做最坏的打算是应该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如此,就不妥当了。一个孩子因为没有能加入篮球队,或父母不让她穿耳洞,就大哭大闹,是故意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并且使人在情感上对夸大了的事情做出同步反应,而非根据实际情况。

如果你认同孩子的悲观看法而不是理性的看法,你就会加重他看待问题的悲观态度。

悲观主义者一天到晚想着的就是自己的不快活。尤其是强迫症患者,大多病人都有一种错觉,总觉得自己有预感未来灾难的特殊功能,并有一种大祸即将降临的感觉,他们的强迫症状往往只是为了消灾避难。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极糟糕的情绪生活模式,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生活不顺心、不痛快。早上醒来睁开眼想到的就是不痛快,有的晚上睡觉前还要想想今天又碰上多少件倒霉的事,一旦想不全又多一件不痛快。事实上,患者也自知,情绪好坏对强迫症状的影响极大,如果情绪好,症状明显缓解,如果情绪不好,强迫症状就会加剧。但患者似乎总是强迫自己不痛快。

为未来的灾难担忧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强迫性的忧虑,实际上是一种“酸葡萄”的态度,掩饰人们无力参与现实生活的焦虑。或者说,为灾难担忧,成了患者逃避现实生活的最好借口。

(二)悲观致病,乐观治病

在塞利格曼看来,悲观不仅仅是思考的负面方式,更是对今日孩子健康的最大威胁,它是一种“流行性抑郁症”。上述结论是根据他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多达16000多人所做的4项研究得出的。他解释说,与20世纪前30年的孩子相比,今日儿童患严重抑郁症的几率高了10信。更令人担忧的是,人们患严重抑郁症的年龄也提前了。他从中选取了3000多位9岁~14岁的儿童,作了专门调查,发现有9%的孩子已经表现出抑郁症的全部症状。

乐观则是治病的良药。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去寻求幽默和笑声,这些始终都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根治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自然疗法”。当你开怀大笑的时候,你绝对不会感到压抑、焦虑或神经紧张。幽默而活跃,真诚而开怀,是防止精神病和情绪低落的最好药方。“笑一笑,十年少”,笑不仅防病治病,而且能养生长寿。况且,笑是免费的,无需到医生那儿开处方,也不必到药店里面花钱买。

为什么乐观能治病?因为乐观向上的情绪能产生两个作用效果:第一,好情绪能够替代使人饱受压力影响;第二,好情绪会令垂体受到影响,致使内分泌达到最佳平衡状态。我们通常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人体内分泌的这种最佳平衡状态:“嘿,我感觉好极了!”感觉好极了就是说自己没有什么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不适应症,这时,体内的各种分泌已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中医学也认为,乐观的情绪对调养精神、舒畅情志具有重要意义。《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说:“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乐观的情绪可使营卫调和,气血顺畅,代谢旺盛,精神充沛,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质量。

(三)孩子乐观性格的培养

对未来的过分担忧,会使人在现实生活中陷入惰性。克服惰性的方法之一,是学会痛痛快快地生活在今天。或许,你觉得自己时时忧虑,似乎与痛快无缘。何曾知晓,痛快与不快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正像肖伯纳所说,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因为我们对小的烦恼、挫折、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我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以至于我们会误解,不快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选择,以新的习惯替代旧习惯。或许你内心怀有强烈的无力感,不过,你别悲观,从搞好24小时的选择做起。如果要你永远选择痛快,你会觉得无力做到,但要你24小时选择痛快,你是有能力做到的。一整天内都有意识地下这样的决心:我要尽量精神愉快,多想高兴的事,不想不高兴的事;对别人的态度要友善一些,要少苛求,要尽可能从最好的角度来解释他们的行动;我要尽可能地表现得对成功有把握,要练习在“行动”和“感觉”上都像个成功者;我不让消极的观念给事实蒙上一层悲观的色彩;我要练习每天至少微笑10次;对于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无力改变的不快事实,我将完全不予理睬。

如果按上述要求练习,无数个“今天痛快”加起来,岂不是永远痛快吗?

乐观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那就是从小养成“痛痛快快活在今天”的习惯。

孩子满月后,母亲要教给孩子的第一个行为就是笑。在抱孩子、亲吻孩子、给孩子以爱的时候,笑着跟孩子说话,笑着给孩子唱歌,笑着逗孩子乐,让孩子学会笑。会笑的孩子自然是乐观的。

(四)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造就孩子乐观性格的重要一环,就是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个性幽默的孩子童年时代就在人际交往方面很成功, 因为他们知道, 人们很难讨厌能让他笑起来的人。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支持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有趣的孩子更受人欢迎,而被认为缺乏幽默感的孩子,极少受到同伴的欢迎。即使是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他具有高水平社交能力,不但会经常以幽默的方式与其他孩子交往,也更容易被别人的幽默逗笑。而在8岁~13岁的孩子中,自认为害羞的孩子往往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幽默感。

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幽默能力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星期就开始发育了。婴儿刚6周大时,你就可以和他玩最简单的“藏猫猫”游戏。你用一块手绢遮住自己的脸,然后迅速拿开,婴儿就会冲你笑。

由于婴儿只能看懂肢体幽默,为了逗孩子咯咯大笑,我们所有的父母都变成了卓别林,我们从中也得到无法描绘的喜悦。我们天生就无师自通地知道怎么逗孩子大笑。例如,给孩子一个预料中的惊奇,孩子打一下你的鼻子,你就做个鬼脸,或轻轻地把他抛向空中。

根据心理学家保罗·麦基的理论,在孩子进入生命的第二年,他开始逐渐理解字词和物体的象征意义的时候,真正的幽默才开始发展。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幽默等于不协调。例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看到你把鞋当成帽子戴在头上,就会让他狂笑不止,这在他看来,就像看到卡通片上猫追老鼠,老鼠进了洞,猫最终把自己的脸撞成扁平的烙饼一样可笑。

孩子到了3岁发现,光是语言本身就很有趣。刚开始,孩子发现叫错名字非常可笑。他会把“脚”说成”“手”,“猫”说成“狗”,“妈妈”喊成“爸爸”。就像大多数幽默一样,重复也使笑话更可笑,两岁半的孩子就会理解笑话的字面意思,笑得喘不过气来。再过几个月,他自己就会创作一些荒谬可笑的名字,而他自己首先被逗笑了。

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孩子的幽默也因人而异,有些孩子较其他的孩子又更幽默些。然而,每一个孩子都能同等地享受幽默,用以获得社会承认,并应对无法避免的心理矛盾和焦虑感。你应该鼓励孩子和家人的幽默,它不仅可以活跃家庭气氛,享受与他人相伴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学会应付一些心理问题和矛盾。

⑴“傻”玩。你鼓励孩子发展幽默感的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玩。孩子喜欢看上去很愚蠢的游戏,如打水仗等。

⑵ 制定讲笑话的时间。在家里要定出一段时间,全家人一起讲笑话和谜语。“讲笑话的时间”可以在星期三晚饭后、星期一早饭时(用幽默来作为一周的开始)、在定期的汽车旅行中或家庭会议之后。讲笑话时,要记住幽默感在心理上的重要作用:减轻压力,增强家庭凝聚力,勇于面对困境,从而得以克服恐惧、解决困难和矛盾等。

在书店里或你家附近的图书馆里,有不少儿童笑话图书可供你参考,你也可以创作或记下一周自己最喜欢的笑话。如果能讲有趣的故事、写一首有趣的诗、画一些幽默画,那就更好了。自己为自己创作幽默,是培养幽默的最佳方式。如果您想5年后获得一个真正大笑的机会,不妨把你们家的“讲笑话时间”录下来,那样应该更有趣。

⑶ 为孩子树立利用幽默克服压力的榜样。当你们遇到压力、精神紧张时,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利用幽默,从而为他们树立一个利用幽默克服压力的榜样:在争论过程中,时不时插个笑话;在十分尴尬的时候,用一句歇后语;收到要付的账单时,对账单做个鬼脸等。

⑷ 装扮成小丑。害羞和孤僻的孩子可能会更加愿意学习装扮成小丑。当他们穿上小丑的衣服、戴上小丑的面具,他们完会变成了另一个人,这能鼓励他们表现更外向的行为。既然小丑常常是不说话的,因而内向的孩子也不必担心自己说什么。

教会孩子装扮小丑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你自己扮演小丑了!和孩子一起创作一个小剧本,咯咯叫着尽情玩耍,互相追逐,玩玩喜剧中常有屁股着地的跌坐动作……只要“傻玩”就好了。孩子们也可以一起扮演成小丑玩耍,你可以看看他们是否能“设计小丑舞蹈动作”,时间为1015分钟。

(五)当孩子失去幽默

一个原本乐观爱笑的孩子,突然失去幽默,动则哭闹不休,此时,父母切莫以为喝斥可以止住孩子的哭闹,甚至喝斥不行,动之打骂。这是典型教养不当。因为此时孩子哭闹不休不是因为没教养,而是因为脏腑阴阳失调,或肝郁气滞,或风邪扰心,或湿热困身,或风邪湿困相并为患。此时孩子除哭闹之外,可能伴有其他症状,或食欲不振,或睡眠不实,或出现咽部似有一物如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还“咯噔咯噔”地自言自语,或怪声大叫,或眼部、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甚至频繁挤眉、弄眼、皱鼻子、撅嘴、摇头、耸肩、扭颈,也就是说,孩子因机体失调,染上了儿童抽动症。

教育可以让生下原本白痴的小卡尔·威特变为德国19世纪的一位天才,但教育决不是万能的。当孩子脏腑阴阳失调,或肝郁气滞,或风邪扰心,或湿热困身,或风邪湿困相并为患而从小自闭时,乐观教育将收效甚微。因为,依据养生心理学原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况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情绪与行为。用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说法,即心理疾病的症侯是患者机体脏腑阴阳失调的状态函数。也就是说,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必须保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果在精神活动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造成阴阳不平衡,就会产生不正常的病理现象,即出现“邪入于阳则癫”,“癫多喜而狂多怒,脉虚者可治,实则死,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丹溪心法·癫狂》)。清代丁甘仁亦说:“肾阴不足,心肝之火有余,此离坎不交之象也。痰热蒙蔽清窍,神不守舍,舍空而痰热居之,痰火上炎,故彻夜不寐。痰蒙心则多疑,时闻申申之詈。”此时,任何理性的劝导、行为的训练及乐观教育都将变得收效甚微,似乎孩子自闭源自机体本能。此时,惟有服用中药汤剂改善孩子机体阴阳失调的状况,使之趋近阴阳平和,克服孩子创伤性的自闭,才有可能为孩子提供乐观教育的平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博主联系方法:

电子邮箱:yangzm510@163.com

腾讯QQ1679265296

联系电话:13207146895027——8754109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