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自闭孤独的智慧
(2012-02-12 16:49:36)
标签:
健康 |
养生疗法普及之时,乃民富国强之日
拯救自闭孤独的智慧
2007年12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
我想:联合国大会之所以确立每年4月2日为“世界孤独症日”,就是要集聚人类的智慧,从根本上改变眼下医学界对孤独症“只看病不治病”的落后现状!
所谓功能性孤独症,是一种非脑器质性病変的精神障碍。所谓器质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脑变性、脑血管病、颅内感染、颅脑创伤、颅构肿瘤或癫痫等器质性因素直接损害脑部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不包括全身性感染、中毒、躯体疾患和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经我数十年临床研究表明,凡功能性孤独症患者,若能及时接受养生疗法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可以像其他的儿童一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无须像电影《海洋天堂》中由李连杰饰演的父亲王心诚那样,当他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只剩几个月生命时,还得为安置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四处打听求助。
何谓养生疗法?养生疗法就是依据养生心理学的理论所创立的心理治疗的方法。与其他心理疗法不同,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中医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养生疗法就是吸取中医学的智慧与心理学的成就,把中医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所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现代医学不能解决的难题,以中国文化为底蕴的养生疗法能解决么?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弗洛姆为首的一批西方的一流学者就明确指出:拯救当今与未来人类精神危机的智慧在中国的古文化中。而西方哲人所说的中国的古文化也就是历代道家所推崇的“古之道术”。
卓有成效的心理治疗,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其宗旨就是要使患者狂乱不安的心能静下来,达至静心发慧的目的。也就是说,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他必须是一名杰出的人生向导,他能引导患者通过行动,达到“勿言”,没有言语了,也就是静心了。诚然,这是很难的。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庄子·列御寇》)。庄子是说,懂得自然规律容易,达到忘言境界难。悟道而忘言,能静心发慧者,活得自然,活得真实。了解规律把它用语言说出来,那是人为的表象,并非真实。远古时候的人,能够做到忘言,活得真实,没有人为的做作,活在智慧中。
古今中外有关解读庄子的书不少,但真正能读懂庄子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我读庄子与众不同,具体说有三大特点:第一,用心去读。也就是说,我不是用脑子去读庄子。用脑子去读,仅从字句中解读庄子,得到的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用心去读,让我整个的人溶入庄子的世界,力求心悟,达至忘言,你也只有在做到勿言,才能体悟到庄子浩瀚的智慧。第二,以人为本。从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管子的贡献是他人无可替代的。他身体力行,为道文化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即道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管子•霸言》),“顺民心”(《管子•牧民》),“爱之、利之、益之、安之”(《管子•枢言》),因为“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管子•心术下》)。把安民心,强民志,作为治学强国之根本。读庄子自然离不开以人为本。第三,坚持实践。也就是说,读庄子一定要行动,用庄子的智慧解脱自己与他人的心魔,在解脱自己与他人心魔的过程中感悟庄子的智慧。时至今日我可以说:只有当你能使数以万计的自闭症患者走出困境恢复健康以后,你才有资格说你读懂了庄子。
“一”在《老子》中共出现了
15次,除了表示数量关系和序数的一般用法之外,作为哲学概念而使用的有13次之多。诸如“抱一”、“得一”、“一生二”等重要概念都为后代道家学人所继承。“一”在《庄子》一书中出现的次数超出《老子》的十多倍,达175次。作为非普通数量词而使用的情况,亦比《老子》更为复杂,除了沿用老子的“抱一”、“得一”观念外,又自创有“守一”、“通一”、“反一”、“贵一”、“为一”、“齐一”等语词,充分奠定了它在道家话语背景中的突出地位。《庄子》中的“一”,常常可以作为最高范畴“道”的别称来使用,在一些语境中“一”即“道”,“道”即“一”,彼此并无截然的分别。从道的独一无二性质,其创生万物,统一天地的功能似乎是无需求证的。也就是说,《庄子》讲的就是什么是智慧,以及如何静心发慧。
我以为,读懂庄子,首先你必须做到勿言。为什么?为此,庄子在《天地》篇中讲了一个《农夫与桔槔》的故事──
说的是子贡去南方的楚国游历,要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岸,看见一个种菜的老人,挖了一口井用来灌园,那老人抱着水瓮取水浇地,用力很多而见效甚少。子贡说:“这里有一种机械,一天灌溉一百块地,用力很少而见效很快,老人不试试吗?”灌园老人仰头看着子贡说:“你说怎么做呢?”子贡说:“以木加工为机械,后重前轻,提水就像从井口抽水似的,速度快犹像煮沸的水从锅里溢出一样,其名叫桔槔。”灌园的老人忿然生怒,嘲笑道:“我听我的老师说,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投机之心。投机之心存在胸中,便不能保全单纯;不能保全单纯,便心神不定,心神不定者,便失去了智慧。我不是不知道桔槔省力,只不过是感到羞辱而不愿去做。”
庄子在《天地》篇中讲了这个故事,他是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告诫我们“知道易,勿言难”。
上个世纪60年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引录了庄子的这则寓言,认为它“表现了道家的极端的保守思想”,并由此断言:“庄子完全失去了人对自然斗争的自信心。”他写道:“庄子以‘物(人)不胜天’(《庄子·大宗师》)为中心思想,说无可奈何的叫做命,不可违离的叫做天,他把无为说成无是非,无成败,无梦醒,无空间(‘天地并’)、时间(‘无古今’),一切归于无,把任自然说成弃绝人世,学做浑沌,不视不听不食不呼吸,回到无人类的世界里去。” 这是典型的没读懂庄子,又要武断地评论庄子。
事实上,庄子讲这个故事,不是想把社会拉回到原始状态去,而是对物质文明发展的缺憾的一种批判,认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可能会泯灭人的智慧,会失去生活的目标,会使人成为他自身生产的货物的奴隶,从而失去生活的乐趣与安宁。机械化作用意味智化作用,而由于智力最主要是讲求功利的,因此,在机械中没有精神上的美感或人文精神,使得庄子故事中的农夫不要机变之心,其原因就在此处。机器催促人把工作完成,而达到外在客观的目的。事实上机器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造。工作或劳动除了是一种手段之外,其本身不再有任何价值,这就是说,这样的生活丧失了它的创造性,而变成了手段,人则变成了制造货物的机器。哲学家们谈论着人的意义,但是在我们现在高度工业化和机械化的时代,机械已变成了一切,而人几乎完全降低到奴隶身分。我想,这个正是庄子所惧怕的。当然,我们不能把工业的轮子转回到原始手工业时代。但是,我们却很应该留意到手的意义,以及现代生活的机械化作用所产生的弊病,现代生活中的这种机械作用过分看重智力,而以整个生活做为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减弱了肢体活动的养生功能,二千多年前庄子就深刻尖锐地看透了这一点。
人类凭借智力创造了无以伦比的现代物质文明,却无形中把自己引入了一个陷阱,以至于我们过分夸大了智力的作用,误以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甚至不加思考的、生搬硬套的、试图运用探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人类精神领域的问题。结果,物质文明进步的速度越快,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发的不快乐,整个世界也越来越充满了所谓“沮丧”和“忧虑”的衰败症候;当人类还执迷不悟,一味地想通过技术来消除精神上的痛苦,惟一的出路就是选用精神毒品。也就是说,庄子在《天地》篇中讲的这个故事,是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为什么随着技术文明的进步人类越发的“知道易,勿言难”。
庄子在《大宗师》中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明什么是坐忘。颜回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样的进步呢?”颜回说:“我忘掉仁义了。”孔子说:“很好,但是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 孔子问:“怎么样的进步呢?”颜回说:“我忘掉礼乐了。”孔子说:“很好,但是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怎么样的进步呢?”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惊奇地问:“什么叫坐忘?”颜回说:“我不再利用灵敏的听觉和锐利的眼睛,不再运用运用语言去知觉周围的一切,大脑完全停止了思考,万境皆空,也就是屏除和黜退了聪明的心智,和万物融为一体,感受是那样自然、真实,这就是坐忘。”孔子说:“与万物同 一就没有偏私了,顺应万物的变化就不执滞常理。你果真成为贤人了!我已落在你的后面,虚心向你学习。”
庄子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不论你是谁,也不论现在心境如何,通过端坐而忘。即通过静坐,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忘掉仁义,忘掉礼乐,忘掉聪明,忘掉万物之名,忘掉烦恼,最终你也就能达至忘我,实现静心,活在真实中。也就是说,只有当你忘掉了语言知觉,你才能恢复勿言的能力,达至静心发慧。
那么,相对远古时的人,为什么现代人的生活智慧是贫乏的呢?我以为,这是因为远古时的人把生活本身当做目的,而现代人为了追求物欲而把生活变成手段。人只有在生活的时空之中,当下接纳自己,把生活本身当做目的,不要为了追求物欲而把生活变成手段。这样才会发现生话的妙悦,才能看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圆满。你的喜悦,必须用你自己的心去体现,而不是用别人的赞誉来编织。掌声的背后,往往就站立着一个寂寞孤独的自己。
也就是说,而今常人要做到勿言都很难。若想帮助心陷困境的病人做到勿言,能行么?
养生疗法的实践证明:将“古之道术”应用于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做到勿言,获得智慧,走出困境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