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自闭症
(2011-04-10 05:45:58)
标签:
健康 |
献给“世界孤独症日”的礼物
《拯救自闭的智慧》节选连载
社交恐怖自闭症
社交恐怖自闭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青春期孤独症。社交恐怖自闭症,其临床表现不一。轻微的,在异性面前脸红,不自在,举止呆板,说话往往词不达意,有时还会语无伦次;较重的,见异性胆颤心惊,满脸通红,或者完全不能言语;严重的,行为举止失控,视力骤然急剧下降,或者一想到异性的影子就惊恐失色,常年闭门不出。
社交恐怖自闭症,并非与生俱来。在当代大学中约占百分之七左右。发病年龄大约在十岁以后,具体说在女孩子第一次月经来潮前后,男孩子不便表述,即伴随着性的发育成熟,心理的发展需要接触异性,但苦于对另一个世界的陌生,以及对婚恋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而产生的社会性恐惧。比如一位患者,当他发现自己对某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同学产生爱慕之心时,心里感觉恐慌,生怕被人窥见自己内心的秘密。有一天,当他不由自主注视那位女同学时,他发现和自己同座位的男生朝他狡黠的一笑,顿时脸红起来,直红到耳根,他害怕极了,他担心别人看不起他,他担心别人会说他是流氓,伪君子。从此以后,他害怕见到异性,见到异性就脸红。通常的情况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在感情上变得脆弱,敏感,多疑,见到异性就会感觉不自然,会出现脸红。
我发现,那些至今不能正常与异性接触的大学生,无论男女,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最害怕看到一个“性”字,一看到性字就会联系到性欲,就会冲动得不得了,就有一种强烈的罪恶感。他们害怕与人讨论性,也害怕周围人与他谈起有关性的话题,于是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孤立起来,为的是逃避一个性字。事实上,无论他们怎么做,都无法逃脱这个“性”字的骚扰,即使他们闭着眼睛在街上走,周围人的一声咳嗽,一声吐痰,也会令他们惊恐不已。
社交恐怖自闭症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历史上就有“三国焦先出门看见妇女便隐藏起来, 等她们远去才敢出来”的记载。处于今天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外来的文化观念与传统的文化观念交错。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与习俗将性与合法生育紧紧地扣在一起,把一切与生殖无关的性活动都斥责为“淫”,而且,视“淫”为万恶之首。这类传统习俗观念的影响,使部分青年对日益增强的关注异性的兴趣感到焦虑不安。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西方的享乐主义乘虚涌入中国,各种渲染露骨的色情刺激的书刊杂志充斥了街头巷尾的小书摊。而现代青年的性知识几乎都是来自小书摊兜售的书刊杂志。青年反复受到这种刺激,对性的关心就会日益增强,并产生对性行为的欲望。
加之现代的教育严重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生活,脱离了青年的实际,将性知识完全排除在正规的教育之外。对于异性意识发展来说,初、高中时期是最为关键的,这时期也是左右其一生的为升学而学习的时期。在一切根据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现代升学制度下,异性交际等只能被当作是无用的,也不会给青年以异性交际的适当的时间和场所。对于这种为升学而学习的压力下的青年,他们的性意识和对性的好奇,反而会增加,甚至到达过剩的程度。正是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使得社交恐怖自闭症成了当代青年常见的心病。
社交恐怖自闭症的患者大多数智力比较好,自尊心很强,情绪波动较大,对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
患有社交恐怖症的青年,由于寻求解脱的方法不对,会导致产生自我嫌恶与自我撕裂的行为。如认为,“聪明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白痴活得自在”,“眼睛明亮有什么好呢?还不如瞎子少些烦恼”……当他们的智力果真衰退,当他们的视力莫名其妙地急剧下降,看什么东西都是重影的时候,又会痛苦不堪产生轻生的念头。由于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一些生理上的病症:诸如,小便失禁,慢性胃炎,胃溃疡,失眠等。
珊珊算是比较幸运的,在出现社交恐怖自闭后不久就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使她从说“我不能控制自己”到自觉“我能控制自己”,现在她已从武汉某重点大学毕业了。那年她刚满14岁,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初中一年级,她学习成绩不错,在年级排前十名,在班上名列第二。到了初中二年级,学习成绩在年级里一下子落到了百名之外,而且性格也有些变化,在家里会无缘无故地跟父母发脾气。这年寒假,珊珊的父亲带着她来武汉治疗。据珊珊自己说,最初,她是在路上见着一个男生,无意中两人对视了一下,便感到脸红,并觉得自己在暗自发笑,担心别人会谴责自己:“无缘无故笑什么?”由此而变得惊恐多疑,整天里胡思乱想。
相对而言,江玉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初次求医于我时,已经25岁了,患社交恐怖自闭症已有12年。患病的原因很简单,13岁那年,因在一次数学课上他回答问题很糟糕,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笑。课后,遇见一位男生,她情不自禁地脸红起来,感到很不自在,她很害怕,担心在他人面前会控制不住自己,会失态。从此,她的性格日渐孤僻,特别爱脸红,不管遇到生人还是熟人,同性还是异性,大人或者小孩,老远就会胆战心惊,满脸通红,心里怦怦乱跳,手发抖,腿发软,浑身热汗直冒,事后还惊魂未定,心怦怦跳个不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简直走向了极端,每天上班之前,心里惊慌的要命,两腿象灌了铅似的,不敢出门,走在路上总是觉得别人都在注意自己,吓得满脸通红,浑身直冒汗,路都不会走了,在厂里,不敢与人说话,与人说话时,满脸尴尬,眼睛不知朝那里看才好,特别是跟异性说话,声调都变了。她不敢参加集体活动,平时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从不与人交往,既没有异性朋友也没有同性朋友,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有时家来了客人,她就象老鼠见了猫似的,赶紧躲到自己的房里,不敢轻举妄动,直到客人离去。晚上躺在床上,想着明天还要去上班,还要遇到那么多的人,她就怎么也睡不着。一年365天,天天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
十多年来,江玉琳由于害怕见人,长期精神紧张,身体状态很不好,不仅患有慢性胃窦炎、胃溃疡、失眠等病症,体重也只有37公斤了。
更令江玉琳焦急的是她已经25岁了,厂里与她同龄的女孩子,大都结婚了,有的还有了孩子,而她却仍然只身一人,她也曾试着接触过几个男孩子。最初,男孩子都比较主动,因为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本人长相也挺甜的。但接触不久,由于它见人脸红、紧张、哆嗦,搞得对方不知所措,不得不先后离她而去。
十多年来,她一直想从困境中解脱,但不知从何着手,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的这种怪病。她问我:“是不是我天生与别人不一样,是不是我脑子有什么问题?”我都摇头,出其不意地问道:“你与我交谈感到害怕了吗?”她愣了一下,似乎觉得我问得有些古怪。因为我们已经交谈了近一个小时,她谈吐还是比较自然的,并没有流露什么紧张的情绪。我补充一句道:“看着我。”她看着我,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说:“害怕。”话音刚落, 黄豆般的汗珠直往外冒,转瞬之间,她的衬衣都被汗湿透了。她想回避,我鼓励她:“别回避,承受一分钟就好了。果然不出一分钟,她的汗全收住了,紧张的心情也趋于平静,害怕的情绪消逝了,她似乎体验到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我又让她坐得靠我近一点,像刚才一样看着我,她的惧怕心理有明显的缓解。当我叫她再坐近一点拉着我的手,她那害怕的情绪已荡然无存,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微笑。我告诉她:“你完全康复了!”她笑了,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轻松的笑。
整个治疗过程,连患者本人都感到惊奇。为什么让患者承受恐怖一分钟就能根治患者的顽疾呢?因为社交恐怖症都是患者在“我控制不住”的心理作用下日趋严重的,此刻,只有改变病人的态度,方可改善病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心理医生要在病人所谓“我不能控制自己”的后面发掘出“我能控制自己”来。当然,我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向病人说出“他能”,就会给病人以帮助。纯粹说道理是无法改变病人的想法的。因为“我不能控制自己”这种想法是没有逻辑错误的,有的只是时间上的感知不足。一旦见到异性脸红,就急忙躲避,越躲避就越发强烈。
如果心理医生能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而自由的治疗环境,使病人能对自身的柔情持开放态度,敢于体验脸红所带来的尴尬、沮丧和恐惧,那么,脸红就会失去她那令人恐怖的力量。事实上,正是逃避扭曲了病人的感知,才有“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一旦他敢于承受恐惧,经历恐怖的情景超过一定的时间,恐怖的情绪便会消逝得无影无踪,病人会有一种“幡然醒悟”之感,“我能”的概念便随之而生。
让社交恐怖自闭症患者经历恐怖一分钟,可以使部分病人摆脱困境,但却不是全部的患者。因为有的患者阻碍他与人的交往已经不是一种观念在作怪,而是源自他机体的深层,似乎是受潜意识的驱使。此时,我们只有依据养生心理学的理论,才能找到病人病症的根结。也就是说,此时患者的行为是由于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所致。那么,这时我们必须把中医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才能治愈患者。也就是说,以中医治疗调和患者机体脏腑的阴阳,恢复患者的理性,再以心理治疗改变患者的观念,方可凑效。
从中医学的角度解释,社交恐怖自闭症的病因是由于相火偏旺作祟。中医有一古训,叫做“相火难清”。相火难清有二层意思:一是相火这个概念只有中医才有,但古往今来从事中医能懂相火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中医可分三类,即庸医、名医和神医,99%的是庸医,名医是医好名人而出名,神医是那些真正懂相火的人。二是相火偏旺因人因时而异。有的几付汤药下肚就可凑效,有的服药数年也难祛根。这就需要患者的信心、耐心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