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已成为一种世界文化
(2010-09-02 05:32:10)
标签:
气功文化学知识普及文化 |
方舟子和道长李一是一棵毒藤上结的两个毒瓜。道长李一是打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干着扭曲中国传统文化的勾当,而方舟子则是打着维护科学的幌子,肆无忌惮地丑化中国传统文化。方舟子的用心之毒,远胜过道长李一。
文化学知识普及(7)
气功已成为
一种世界文化
气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健康不可或缺的技艺。当今人类面临压力很大,而且精神处于高度的紧张,犹如颤颤巍巍地走在钢丝上,稍有不慎就会跌落万丈深渊。也就是说,科学飞速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瞬息万变的压力,已是当今人类所遇到的生存危机,而解决这生存危机的智慧在中国的古文化中。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新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指出,当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在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连不安全感也维持不了很久,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做到高技术与高情感平衡。什么是高情感活动呢?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已有所诠释,“静坐、按摩、瑜咖、禅等,所有这些都是高情感活动”。也就是说,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的是培养“静心”的技艺,养成“静心”的习惯。因为快乐的生活需要的是智慧,由静心所引发的智慧。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庄子·列御寇》)。庄子是说,懂得自然规律容易,达到忘言境界难。悟道而忘言,能静心发慧者,活得自然,活得真实。了解规律把它用语言说出来,那是人为的表象,并非真实。奈斯比特的诠释说说明,西方人已经发现,操习东方的气功,能够做到忘言,达致静心,缓解压力,预防疾病。时至今日,气功已成为一种世界文化。
气功在我国源远流长,它是人类在同大自然和疾病斗争中,运用调身、调息的方法来实行自我调节,使自身的心理、生理朝良性方向发展。正如庄子所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即为调息;“熊经鸟申”即为调身。“道引”者,导引也,也就是气功。什么是气功?庄子以为,“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经,似鸟飞空而伸脚,这就是气功。其作用在导引内气,以养形神,以期形健神旺,延年益寿。传说,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以及活了三千年的百石等高寿之人都喜好气功。
气功流派很多,各种不同功法都有其特点与要求,但各种功法习练却有其共同的要领。
首先是要做到松静自然。松,是指躯体和精神意识的放松。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精神和形体都是处于比较紧张状态的,所以练功时首先要求做到松。但练功时还必须保持一定姿势,姿势是由一定紧张度来维护的。可见,松与紧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松是松弛的意识。静,指的是神静,心静。人在清醒状态下,心神总是在工作着,因此,也就必然要消耗一定精力。练功的目的是要达到形松神静,让心神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安静的状态,以消除精神的疲劳,获得愉悦的体验。松与静相互为用,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可以进一步放松,所以松静是同时要求的,切忌不可苛求,要做到自然。自然,是指姿势、呼吸、意念活动等都应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勉强或急于求成,只有自然了,才能做到舒适得力,并随着练功的深入而逐渐产生效应。
习练气功要领之二,是必须做到动静相兼。动,是形体的动与体内气息的动;静,是指形体的静与精神意识的静。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不畅就会产生疾病,而要使气血流畅就必须使其更好地动,因此,内气之动是其本质。但这种动的作用必须在静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所以精神意识的静又是练功的前提,只有更好地静,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种动的作用。此外形体的动亦有助于内气的动。各种功法对动、静要求不同,有的以动为主,有的以静为主,但总以动静相兼为妥。因为练静功要做到外静内动,静中求功;练动功时做到形动神静,动中求静。
无论你操练气功是为了防病,还是为了发慧,都是以静神为中介,都是通过气功的静神作用而实现的。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我们是通过大脑的思考去应付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在精神生活中,要获得愉悦的体验,就必须停止大脑的思考。只有无念,才能神静。只有放下一切虚荣、成见、偏见和贪婪,甚至要放下知识,放下过去经验所带来的刻板观念,才能达到心安神静的状态。
因此,习练气功要领之三,是上虚下实。上虚,是指上体(脐以上)虚灵;下实,是指下体(脐以下)充实,下元充沛。练气功讲究虚胸实腹,气沉丹田。只有做到上虚时,上体才有空灵无物的感觉;只有做到下实时,才有内气充盈、精力充沛的感觉。上虚是以下实为基础的。上虚下实是靠把意念活动转移到下体来实现的。所以,练功时不能把意念停留在人体上部,而应使其稳定在人体中部或下部,即使进行气息运行的锻炼,也不能使其“离根”,即不能离开丹田。
近些年来,诸如道长李一一类的所谓的气功大师,总是把气功说得玄之又玄,说是气功能促使大脑进入一种特殊的功能状态,即变得对机体内部器官微细的变化十分敏感,美其名曰,由此可以进行主动调节,抵御疾病,延年益寿。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操练气功,大脑进入这种状态,变得对自身机体内部的细微变化十分敏感,不是走火人魔,就是地道的神经质了。
综上所述,科学的气功是通过使练功者形松神静而达到健康防病的目的。一名合格的气功师,必须具备心理学、养生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涉猎。总结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气功热和现今道长李一欺世盗名的经验与教训,气功不能说玄,不能任意夸大其功能,否则就会变成一种迷信,使习练者极易走火人魔。
方舟子之流诋毁气功,乃世界之不容。